第一眼看到這個蒸汽戰車的時候,聖天子李軒差點沒認出來,因為這玩意和他想象中的差別實在太大。
大唐帝國自從搞出來蒸汽機之後,陸軍方面就一直是想要利用蒸汽機,製造一種能夠衝鋒陷陣的戰車出來,用以衝擊敵人的防線,執行攻堅任務。
對此李軒沒有阻攔也沒有鼓勵。
基於後世的認知,他並不認為蒸汽戰車有什麼前途,前世裡以蒸汽為動力的機械車輛早就出來了,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時候廣泛出現用於運輸、耕作等方面。
十九世紀的中後期裡,尤其是南北戰爭之後的幾十年裡,蒸汽車輛的發展是相當迅速的,1900年僅僅是美國有超過三十家公司生產了總數超過五千臺的蒸汽機拖拉機。
但是蒸汽動力的戰車一直都沒有出現在戰場上,這自然是有理由的。
人們不是沒有嘗試過,而是從來沒有成功過!
因為蒸汽機的熱效率太小,在一定的重量和體積下它的動力是有限的,能夠帶動蒸汽機機構以及車體的基本結構就已經很勉強了,根本無法加裝厚裝甲以及沉重的火炮,同時還無法保證續航,因為蒸汽機對煤炭和水的需求比較大,如果為了保證續航就要帶上大量的煤炭和淡水,而這就更進一步的壓榨了蒸汽機本來就不高的功率。
所以,哪怕是到了一戰期間蒸汽機的功率已經可以做到很大了,哪怕也是可以做到小型化了,但是在蒸汽戰場上依舊難以生存。
一戰期間美國人也想過設計製造蒸汽機為動力的坦克,但是他們依舊失敗了。
因為如果真設計並製造出來了,但是體型龐大,移動緩慢,裝甲幾近於零,火力積弱的蒸汽戰場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以及攻擊能力也是非常差的。
別說一戰時期裡,就算是普法戰爭以後,一戰以前的戰場上,火力也是非常猛烈的,各種線膛炮,高爆彈,機槍紛紛登場,根本就沒有蒸汽戰場的生存空間。
坦克等各裝甲或無裝甲車輪在戰場上出現並大規模運用,那是內燃機發展成熟之後的產物,和蒸汽機沒有半毛錢關係。
從原時空的蒸汽車輛以及坦克的發展歷程來看,蒸汽戰車毫無疑問是個失敗的產物。
基於這種事實,李軒一直都是對蒸汽戰車不看好的。
不過他也沒有反對陸軍去搞蒸汽戰車。
怎麼說呢,對於大唐來說,其實各種新式武器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已經是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要保持這種持續研發,不斷創新的精神。
比如說海軍費盡心思搞出來的戰列艦!
有用嗎?
有個屁用!
哪怕是再自傲的海軍將領,也不認為那些一萬多噸的戰列艦在戰爭裡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不是戰列艦不強,而是敵人太渣,根本用不上這些一萬多噸的戰列艦,隨便一兩千噸的護衛艦就能吊打全球了。
但是海軍依舊堅定不移的研發建造大噸位戰艦,雖然說建造的速度放緩了,但是海軍一直都是維持著戰列艦的研發和生產。
頂多就是一艘接著一艘研發建造,而不是說一次性建造多艘而已。
裝甲巡洋艦也是如此,如今也是隻能維持著一艘接著一艘建造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