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西洋號內部鍋爐工冒著數十度的高溫,把煤炭送進燃煤鍋爐裡,煤炭燃燒著,其高溫讓鍋爐的水變成高壓水蒸氣,這些高壓水蒸氣將會透過官道進入輪機艙內的往復蒸汽機裡。
繼而推動蒸汽機轉動起來,龐大的齒輪構成的傳動機構,最後驅動著粗厚的驅動軸,驅動軸一直延伸到船隻後方,帶動著兩個直徑達到了數米的龐大螺旋槳開始轉動。
僅僅是這兩個龐大的螺旋槳,就足以證明大唐雄厚的工業技術能力。
這種螺旋槳採用的可不是普通的鋼鐵,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銅合金,因為普通的鋼鐵在海水下很容易生鏽,銅的話好一點,但是純銅也不行,還得是銅合金。
而且有了材料之後,如此鑄造這種直徑好幾米的螺旋槳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可以說在人們所看不到的海水之下的這兩個巨大的螺旋槳,就已經是足以體現大唐帝國的遠遠超過當代其他國家的工業技術能力。
不過呢,人們普遍看不到,他們所能夠看到的還是水面上的東西。
可惜的是,僅僅是看水面上的東西,其實他們什麼也看不到。
頂多也就是看見一艘鋼鐵大船在海面上無風自動而已。
當新大西洋號在大西洋乘風破浪,一路上以大概十二節的平均速度前進的時候,邊上一艘大唐海軍的巡洋艦以及三艘護衛艦在外圍保持著同樣的速度前進。
這四艘戰艦自然不是專門為了新大西洋號提供護送的,實際上新大西洋號也不需要專業的戰艦為他們提供護送。
平均十二節,最高十五節的航速足以讓他們超過當代絕大部分船隻,哪怕是大唐自己的大部分蒸汽船隻。
那些土著的海盜們,對新大西洋號這種高速龐大的客輪,連追都追不上,就算追上了也不是對手,人家也有自衛火力的,雖然火炮沒有,但是普遍裝備輕型武器,那些水手們基本都是受過軍事訓練的。
沒辦法,這年頭跑遠洋都得這樣。
這四艘大唐的歐洲艦隊的戰艦,這一次為新大西洋號提供護送,只是順路。
說護航有點過,應該說是一起回去。
這四艘大唐戰艦之前都是被派遣到第七艦隊服役的戰艦,他們在大西洋經歷了將近一年的派遣任務後,已經結束派遣期,準備返回本土。
順便也是給長期在海外服役的海軍官兵們放一個長假,讓他們回家看看父母等家人。
這也是大唐海軍各戰艦的常態,尤其是遠洋主力艦們,因為海外缺乏必要的大修和升級改裝能力,基本都是需要回到本土的造船廠進行大修的。
哪怕是最簡單的日常,也只有少數幾個海外軍事基地,比如科倫坡、休達、南非、新南港、馬六甲等海外大型軍事基地才具備。
這也是導致了大唐的戰艦普遍採用派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