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陳普高是惹出了亂子,這才被召回述職不一樣,馮德敏卻是因為之前擔任貴州布政使的時候,政績傑出,這才被提拔晉升為雲南巡撫的。
大唐王朝裡的巡撫以及布政使,和明王朝裡的巡撫、布政使不太一樣,大唐的巡撫並不是差遣了,而是實際官職,沒有一大串的差遣頭銜,也不是中央派遣的官員,而是屬於地方官員。
大唐裡的巡撫,乃是掌管一省政務的主官,除了軍務管不了外,其他的都能管,當然了,稅務、督察院、大法院、巡警部這些中央部門下設機構的話,乃是和地方共管的關係,實際權力要比明王朝的巡撫小一些,但是依舊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實權在握,這從其品級就是看的出來,乃是從二品
而布政使的話,則是作為巡撫的副手,品級正三品。
而在大唐王朝裡,雖然說京官比地方官要高貴一些,但是一省巡撫的地位,是不會比各部侍郎差的,各部侍郎雖然也是從二品,但是在大唐王朝裡,內閣直屬各部十幾個,而且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這就使得了各部的權勢是在不斷的分散的,各部尚書裡除非是實權部門,不然的話,一部尚書連御書房值班都進不了呢。
尚書尚且如此,更不要說侍郎了,各部左右兩個侍郎,而大唐的侍郎現在都已經是快要突破三十人了,除了實權部門的侍郎外,普通部門的侍郎其實權勢有限。
而要判定中央直屬各部等機構的官員有沒有權勢,目前已經是不能從其本官來判斷了,而要從他有沒有進入御書房來判斷,御書房的值班大臣,那才是真正的位高權重,而御書房行走大臣,則是第二梯隊。
沒有進入御書房的官員,也不過是普通京官而已!
馮德敏高升為雲南巡撫,雖然這個雲南乃是目前大唐治下根基最薄弱,甚至都還沒有完全控制的一個省份,但是架不住實打實的巡撫頭銜啊,這稍微過渡幾年,未來就能夠調任其他大省擔任巡撫了,而更進一步,那就是有可能進京擔任實權部門的左侍郎,而後續則是要爭取擔任一部尚書乃至進入御書房了。
當然了,這些事對於馮德敏來說還是太過遙遠。
作為一個從龍甚早的官員,馮德敏的資歷夠深,不過他的起步低了點,當年他是在興泉府時期就投靠了大唐王朝,一開始不過是擔任一縣的科長而已。
後來隨著大唐王朝的快速擴張,他作為從龍老人,這官升的也是跟坐火箭一樣,從科長再到縣丞,他只花了三個月。
從縣丞再到縣令,他也只花了半年!
然後因為政績突出,更是一步登天,連升數級,擔任了貴州都勻府知府,再過又是跳過了從三品,直接升任貴州布政使,正三品。
如今,則是接任雲南巡撫!
這一路走過來,他自身的能力出色固然是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不過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從龍早,而且趕上了大唐王朝快速擴張。
這打下新的地盤了,要抽調官員去接管,自然是從龍老人優先。
所以馮德敏的晉升之路,,實際上也是目前眾多大唐王朝高階官員的晉升之路,稍微有點能力,然後從龍時間也比較早的話,那麼升遷就會跟做火箭一樣。
而後續投靠計程車子或者官員,那麼升遷之路就慢的多了,而且是越晚投靠的越慢。
吏部乃至李軒自己挑選官員的時候,往往是優先晉升在正泰縣、興泉府時代的老人,然後是廣西時期的老人,再過來才是三省時期的官員。
而到了佔據江西、湖南、福建之後,這些時期投靠的官員雖然升遷也不算慢,但是已經是算不上做火箭了。
至於到了現在的江南時期,現在新投誠過來的官員,只能是慢慢熬資歷了。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當初以及現在,誰還會早早投靠大唐王朝啊,為的不就是趁早加入,然後博取一個從龍之功嗎。
而從龍之功,越早功勞越大,但是越早也是越危險。
所以越早加入的人家承擔了這個風險,自然是需要給予他們高回報。
現在大唐王朝都已經是和明王朝平分天下了,你加入進來就想要獲得高位,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等到大唐王朝徹底擊敗明王朝,統一華夏的時候,你想要加入進來,那就更加不可能有什麼優待了,老老實實慢慢熬著吧!
馮德敏作為一個早期從龍之臣,能夠做到今天一省巡撫的高位,也算是心滿意足了,進入李軒的辦公室後,李軒對他自然是不可能和對待陳普高一樣敲打一番,相反還是和馮德敏仔細的探討了該如何治理雲南政務。
同時李軒也是給馮德敏提出了幾個要求,一個是摸清楚現在雲南那邊的土司情況,為後續的改土歸流奠定基礎,不過他也是同時說,雲南的改土歸流是要做的,但是不能著急,至少最近幾年是要不要著急,免的出現什麼亂子。
對於西南各省的土司們,大唐王朝的態度是明確的,那就是保持現狀為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只要這些土司們不給大唐搗亂,承認大唐王朝的中央統治權,繳納稅收,那麼大唐王朝就效仿明王朝時期,承認他們在當地的世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