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移民的地方一般都是優先選擇土地肥沃,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畢竟民以食為天。
這隻要開墾了出來,糧食就不用發愁,甚至還會有大量的剩餘糧食。
這些剩餘的糧食又能成為後續抵達移民的口糧。
實在多的,也還可以運輸到附近地區去販賣,或者乾脆是釀酒獲利。
殖民地都是適合農業開發的地方,這也就導致了各個殖民地只要熬過了前兩年,那麼後續基本是不愁糧食的。
這一點,其實比在本土好多了。
本土雖然地方也夠大,良田也不少,但是奈何人口實在太多。
哪怕是帝國最近二十年一直堅定不移的往海外、邊疆等地區移民,這都先後往海外移民了數百萬人口了,並且先後動員了數百萬人遷移到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充實邊疆。
但本土的糧食依舊比較緊張。
這主要是人口增長的速度太快。
大唐本來人口基數就大,民間又有著多子多福的傳統,自從大唐統一後天下太平,進入了傳統意義上的盛世。
和平時期沒有戰亂,工商業也發展,而且土地兼併得到了扼制,同時因為農業工商業發展迅速,進入工業革命後,物資比以往更加豐富,平均壽命已經是從以往的三十歲左右,提升到了四十歲左右。
這些都是導致了人口開始快速增長!
雖然已經向海外開始大規模移民,同時也是積極開發東北西北西南等省份,同時其他省份也是積極開墾更多的田地,但是人口的壓力依舊不小。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這些年,大唐帝國越來越多人選擇移民海外的原因。
原因無他,本土太難混,想要吃飽飯都是有難度。
但是如果跑到海外領地的話,只要自己努力,順便敢承擔一小小的風險,那麼吃飽飯是沒有問題的,甚至這些免費獲取的土地還能傳給子孫。
多少在本土一貧如洗的人,一咬牙選擇了移民後,在海外領地過其了有土地有房屋有老婆的生活啊。
從一無所有到後家境殷實的自耕農。
這種變化傳回本土,就是導致更多的人選擇移民了。
雖然說華夏人有鄉土情結,但是情懷這些東西在吃飽飯面前屁都不是。
而且華夏人的鄉土情結,其實都是文人,官員士紳這些群體的事,和普通老百姓沒啥關係。
只要能吃飽飯,很多貧民是不介意去美洲還是去非洲的。
當然了,他們膽子都小,生怕跑過去了人生地不熟或者被人騙了之類的。
這個時候,移民屯墾司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統一組織運輸,統一安置。
有官府在,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
要不然,這些年也不會有數百萬移民海外,同樣也有大幾百萬人從人多地少的地方遷移到人少地多的邊疆未開發地區。
這加起來,人口遷移的數量已經是差不多達到一千五百多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