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話的時候,韃靼人的行動還在繼續,他們在穩固了千米防線後,開始嘗試持續向前推進,依舊是散兵隊形。
而且這種推進非常的順利,散得非常開的這些韃靼人推進的時候,大唐的炮兵只是打了一輪炮擊後,發現效果依舊不佳,所以乾脆是停止了炮擊。
他們發現炮擊這些間隔非常開的韃靼散兵,看似每一發炮彈都命中了韃靼人的陣型中,但實際上造成的傷亡非常有效。
這些韃靼人的散兵隊形,甚至比後世二戰期間的步兵衝鋒時的間隔還要大,純粹就是為了躲避炮擊,沒有考慮過絲毫的火力密度。
這樣一來,大唐炮兵的炮擊,恐怕一發炮彈頂多也就消滅一兩個人而已,有時候甚至打空一個人也消滅不了。
對於目前的第一騎兵軍的炮兵部隊而言非常的不划算。
一方面是備彈不多得省著用,另外這前裝火炮的裝填速度太慢,每一發炮彈都要用在刀刃上。
這也是為什麼陸軍死都要後裝炮的緣故,兩者的射速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現在他們嘗試了一輪炮擊後,立即就是變回了老策略。
不再炮擊他們的散兵隊形,而是專門炮擊韃靼人的集結地!
韃靼人在那裡開始集結兵力的時候,立馬就會遭到炮擊,一顆炮彈下去,運氣好了能夠報銷十幾個韃靼兵呢。
這些韃靼人自然也是知道自己所處的劣勢,他們利用超級散的陣型逐步躍進,往往推進一兩百米後就是就地挖掘胸牆躲避炮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越靠前前線,他們的陣型也就越緊密。而遭到炮擊的傷亡也就越大。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在大幾百米千米以外,他們可以每個士兵間隔幾十米推進,以降低傷亡,但是到了五百米的距離時,如果還是這個距離的話,雖然能夠減免炮擊的損失。
但是戰場就這麼大一點,韃靼人也別指望能夠投入多少兵力發起最後的衝鋒了!
幾千人衝上去打兩萬人的防線,這和找死沒區別。
所以他們在越過五百米的距離後,其陣型基本上已經是恢復到了傳統的線列陣型。
在他們看來,現在已經是處於最後衝鋒的階段了,必須保證火力密度。
但是他們集結的非常困難,往往剛有幾十人集結列隊,就會遭到炮擊。
但是韃靼人依舊頑強的推進並集結兵力。
越過了五百米距離後,韃靼士兵們開始無視著炮擊,端著燧發槍列出了較為緊密的隊形開始小跑前進。
雖然不是有士兵被炮擊而倒下,但是他們依舊在推進!
在他們看來,眼前著這種戰鬥模式才是他們熟悉的!
炮擊雖然兇猛,但是也必須承受,畢竟只有區區幾百米而已,衝鋒過去也挨不了幾輪炮擊。
等衝到了百米內,那麼雙方就會進入火槍對射的狀態,再衝上去的話,就是刺刀肉搏階段。
到時候,憑藉著己方兩倍的兵力優勢,沒有道理拿不下來!
懷著這樣的信心,這些韃靼人開始冒著炮火列隊推進!
每前進一步都有大量計程車兵被炮彈炸飛。
當他們好不容易進入距離大唐第一道步兵防線還有四百米的時候,走在最前方的一排士兵卻是齊刷刷的倒下一大片。
前方一個年約三十的低階韃靼軍官立即就是發現,這種死傷絕對是遭到了敵人的密集排射!
而且應該是距離在八十米以內的射擊才會有這麼精準的命中率。
但是敵人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