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廣州乃至整個廣東這邊的交通建設,也是陳立夫主政廣東這些年裡的主要施政措施。
因為當年的陳立夫定下的民生經濟發展策略就是三大方針,第一個就是依託靠近南洋的地理優勢,發展海外貿易。
第二就是依託粵贛鐵路、湖廣鐵路還有珠江等幹線交通以及沿海運輸等,把珠三角的工業生產、銷售網路覆蓋到周邊省份乃至全國。
第三則是大力發展省內的交通網路,充分調動全省的資源和人口更好的發展工商業經濟。
這幾個方針影響之下,直接促使了廣東地方大力發展交通,陸續推動了粵贛鐵路和湖廣鐵路的開工,並順利完工,同時疏通了西江。
省內,則是在全省範圍內建設鐵路網、公路網,尤其是其公路網,是覆蓋到鄉鎮的,至於在珠三角地區就更不用說了,密密麻麻的都是鐵路,城區內則是密集的公共馬車
如此才能夠依託發達的內部交通網路,進而把整個珠三角的資源整合起來,發展非常特殊的扁平化產業佈局,由此更好的促進經濟發展。
李軒抵達廣州後圍繞著珠三角轉了一圈,都是被密密麻麻的軌道網路轉暈頭,他甚至都還看到了不少的水泥橋墩鋼結構的立交橋。
這可是十六世紀,你搞立交橋,雖然只是人行橋,但是這依舊讓李軒很無語……
然後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年廣州乃至整個珠三角肯定把全部地方財政收入都花在交通上了。
事實上還的確如此,不僅僅花光了,當地的地方財政還欠了一屁股的債務……
在陳立夫的陪同下,李軒把珠三角差不多都跑了一圈,沒辦法,這要去視察的地方東一個西一個的,等看完基本也就跑遍珠三角了。
廣州,不對,更準確的說應該是珠三角,雖然各行各業也都有,不過普遍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的話雖然有,但是並不算太多。
當然了,這個不多是和長三角、當塗等地方進行對比,如果是和國內的其他地方對比,那自然是遠遠超過的。
李軒這一路上,看了不少的工廠,有普通的紡織工業,也有鋼鐵廠、機械廠等,順道還去了華南大學去看了看。
這個華南大學乃是帝國禮部早年成立綜合性大學了,同時也是國內少數重點大學之一。
帝國的高等院校其實並不算少了,不過絕大部分都是三年制的學院、師範等大專院校。
這些大專院校在全國範圍內一共有三十多所,基本確保了每一個本土省道都有一所,而人口、經濟發達地區則是有兩所甚至三所,比如江南道,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官辦學校,不過還有少數幾家是民辦學校。
而四年制的綜合大學就要少很多了,目前只有十二所,清一色的官辦學校,也全都是名校,而九所大學的所在地,基本都是在經濟文化政治重鎮。
廣州作為帝國的第二大工業城市,自然也是有著這樣的綜合性大學的,而且華南大學的綜合實力相當強悍,屬於第一梯隊的大學。
國內的十二所四年制綜合性大學裡,也是有強有弱的,最強的自然就是國子監大學和金陵大學,這兩所大學一文一理,佔據了大學的龍頭地位。
稍弱一些的則是背靠江南道的江南大學和廣東省的華南大學這兩所大學了。
不過這四所大學其實實際差距並沒有太大,哪怕是國子監大學和金陵大學老早就是高等學府,但是奈何江南和廣東有錢,人家直接砸錢辦學,硬體設施超一流,師資砸錢到處挖角,不斷的縮小和國子監大學以及金陵大學的差距。
在如今的帝國眾多學子心中,這四所大學,已經是和其他的綜合性大學區分了開來,成為了帝國的四大名校。
這四大名校之下,才是承天理工大學、武昌湖廣大學、天津華北大學、開封中原大學、上海大學、廣州珠江大學、金陵理工、金陵高等師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一共十二所綜合性大學,金陵城獨佔五家!
上海佔據了兩家,廣州兩家,然後則是其他三個重要城市,如天津、武昌、開封各一家,至於其他城市,不好意思,暫時就沒有了。
李軒在上海的時候,也是視察了江南大學,到了廣州,自然也是不會忘記去看一看華南大學,畢竟是帝國四大名校。
而視察過華南大學後,李軒在廣州這邊的行程也是進入了尾聲。
緊接著他的專列就是奔赴香港。
香港,這個地方比較特殊,和後世的香港乃是重要商貿港不一樣,現在的香港,乃是帝國最為重要的造艦基地以及海軍基地。
香港不僅僅是第二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更是香港鼎盛造船廠的總部和基地所在。
在這裡,帝國建造了第一艘千噸戰列艦,第一艘蒸汽鋼鐵戰艦,第一艘四千噸鉅艦,嗯,還包括太平洋航運公司等一票航運公司的大噸位豪華客輪也是在這裡建造的。
不客氣的說,因為香港鼎盛造船廠的存在,這裡成為了帝國最為重要的造船基地也不為過,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麼個小地方,卻是承擔起了帝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大噸位船隻的建造工作,至於三千噸以上的船隻,目前更是隻有這裡才能夠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