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聯合登陸艦隊再一次揚帆起航,印度洋艦隊的主力艦隊也是隨同前往,至於錫蘭島的幾個據點的防禦,則是交由印度遠征軍其他部隊駐紮,海域的封鎖則是讓印度洋艦隊裡的其他主力艦隊負責。
為了抽調兵力,印度洋艦隊基本上已經是徹底放棄了在其他海域和葡萄牙人作戰的企圖,進行了全線收縮,把彙集起來的三十多艘軍艦一分為二,一部分隨同第二聯合登陸艦隊遠征非洲,一部分則是集中在錫蘭島,用以封鎖錫蘭島。
地面部隊也是,基本上遠征軍目前已經是放棄了印度西部海岸以及西亞乃至東北非等地區和葡萄牙人進行爭奪,只留下必要兵力死守城池,其他的機動兵力都是回防錫蘭島戰區,同時抽調精幹兵力準備逐一拔掉印度東部海岸以及緬甸海岸的葡萄牙人殘存據點。
從而實現徹底控制錫蘭島以東沿海區域的戰略構想。
不過這些都和非洲遠征部隊沒有什麼關係了。
同時因為海途遙遠,加上艦隊並沒有說沿著海岸線進行航行,而是直接深入印度洋,準備橫跨印度洋前往非洲,所以聯絡也是非常困難,縱然有快速通訊艦往返聯絡,但是延遲也是非常的大,十天八個月聽不到遠征艦隊的訊息都是很正常的事。
在印度的戈河州的遠征軍總部都是如此了,在國內就更是難以得知非洲遠征軍的情況了。
實際上,哪怕是錫蘭島戰役的訊息,李軒都是在兩個月後才知道訊息,而這已經是動用了軍方的快速通訊艦進行訊息傳遞的緣故。
這些快速通訊艦,都是加裝大功率蒸汽機的飛剪船,航速極快的,然而即便是這樣船隻,往來印度和帝國本土之間也是需要漫長的時間。
對此,李軒也是早已經習慣,這年頭的通訊就是這麼的落後,還能有什麼辦法,要想實時得知前線的訊息,估計也就只能等以後的電報搞出來了。
現在嘛,忍著!
李軒穩居國內,其處理政務的重心依舊是放在帝國內部的建設上,外面的徵召雖然看似聲勢浩大,但實際上對於偌大的帝國而言,也只不過是小事而已。
對於現在的帝國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和葡萄牙人的戰爭,而是自身的發展。
最近幾年,隨著鐵路、蒸汽輪船等交通利器逐漸大規模運營,工廠以及礦山等行業也是大規模採用更加先進的高壓蒸汽機之後,大唐帝國的工商業發展是一日千里,甚至都是帶動了農業的發展。
因為交通更加便利後,很多內陸地區的農產品都是能夠方便快捷的運輸到經濟比較發達,製造業更加發達的地區,而經濟發達的地區,對這些農產品,甭管是糧食還是棉花、大豆、生絲、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產品的需求量都是非常龐大的。
方便的運輸不僅僅刺激了帝國工商業的發展,也是讓內陸很多地區獲得了發展的機會。
很多地方因為地理環境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工業一直都是發展不起來,帝國的絕大部分地方,其實其經濟結構和前明時代並沒有什麼差別,都是以農業為核心,再加上少量的服務行業、手工業,如此構成當地的經濟體系。
並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夠和上海、廣州、天津等地方一樣,擁有巨大的天然優勢的。
哪怕不說這些大城市了,就算是當塗、萍鄉、瀋陽這些城市,以前有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們是怎麼發展起來的,是依靠當地的礦產資源。
然而更多的地方是沒有礦產資源,或者是還沒有找到礦產資源,而地理位置也不怎麼優越,所以哪怕是帝國發展工業十多年了,但絕大部分地方一直都是停留在最原始的小農經濟體系裡。
但是現在,隨著鐵路、航運越來越發達,覆蓋的地區越來越多,很多地方雖然自身依舊無法大規模的發展工業,但是他們的農產品卻是可以大量外運到那些工業城市去,並帶來龐大的收益。
此外,隨著交通便利,很多內陸小城市也是可以逐步的發展工業了,雖然可能規模都不大,而且發展的都是一些小型輕工業,比如說小規模的織布廠啊,紡紗廠、麵粉廠之類的,但是好歹也是給當地帶來了工業。
很多內地的小城市,哪怕是擁有幾家小規模的工廠,也是能夠給當地帶來極大的經濟發展助力的。
正是因為交通如此重要,因此這幾年,李軒一直都是重點關注交通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大建鐵路不說,同時也是大力發展蒸汽航運業,疏通河道。
而作為交通環節的最後一環,也就是官道建設也是沒有落下,除了京畿直接主持建設的全國主幹道外,還鼓勵各地方自行建設官道。
這一方面,陳立夫在廣東就乾的很不錯!
陳立夫在廣東,可不僅僅是搞鐵路和航運,在官道建設上也是下了大力氣的。
粵贛鐵路是陳立夫上任以後的最大成績,那就是推動粵贛鐵路開工建設,目前建設進度極快,保守估計三年通車都是有可能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為更快通車,也是為了降低成本,這粵贛鐵路採用的是單線。
這個也是目前大唐帝國修建鐵路的一大重要特點,那就是除了極少數交通非常繁忙的路段外,其他的都是單線鐵路。
哪怕是江南大鐵路這樣的鐵路,採用的也是單線鐵路。
而航運方面,陳立夫主要是疏通西江和北江以及東江等河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