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韃靼精騎,來不及迂迴到位,就是匆忙跳轉方向,然後朝著大唐騎兵的陣列衝了過去。
儘管這個時候還沒有迂迴到位,直接發起進攻的方位不太對,無法做到真正的攔腰而斷,但是俺答汗已經是給他們傳令了命令讓他們立即發起進攻,他們自然也是不敢有任何的拖延。
因為再這麼等下去,己方的中軍恐怕就要完蛋了!
儘管他們距離比較遠,看不到戰場中間的細節,搞不懂為什麼己方的中軍為什麼攔不住南唐蠻子的進攻,但是他們卻是能夠看到,己方中軍的陣型,彷佛就跟破布一樣,一撕就碎,被對面的南唐蠻子騎兵幾乎快要捅了個對穿。
韃靼中軍的眾多將領們,也是看出來了不妙,他們著急著調集更多的兵力試圖衝上去,然後堵住大唐騎兵,但是他們卻是發現,不管他們怎麼努力,都是無法在戰鬥的最前線調集更多的部隊了。
古典騎兵的陣型過於寬鬆所帶來的影響,在這一刻幾乎是被放大了無數倍。
韃靼人寬鬆的陣型被充當矛頭的第六胸甲騎兵團衝破之後,隨後衝進來的第一騎兵師和第五騎兵師為核心的大量騎兵魚貫而入,一波接著一波衝擊著韃靼人的龐大陣型。
於此同時,一波接著一波韃靼人的騎兵,也是前仆後繼的衝上去對戰。
這倒不是說他們視死如歸,要去堵住什麼缺口之類的,而是雙方的戰鬥,是對沖作戰,雙方都是筆直的發起衝鋒,而且還是數萬人的衝鋒,想要掉頭避讓?
不可能的事!
甭管前方是豆腐還是堅石,他們都只能一頭撞上去,因為只有衝過去了,才能夠活下來。
要不然的話,不是被敵人的刀劍殺死,就是被雙方衝過來的戰馬踐踏致死。
很多騎兵其實都不是死在敵人的刀劍之下,而是死在雙方戰馬的馬蹄之下,因為當他們自己或者是戰馬受傷,而導致落馬之後,不管是前方的敵人騎兵,還是己方戰友,都是不會,也沒有辦法避讓地面上的這些受傷者,往往都是選擇直接踐踏過去。
因為集體衝鋒之下,根本就沒有多少避讓的餘地,除了向前再向前,根本就是無路可走,這一點,對於大唐騎兵是如此,對於韃靼騎兵同樣是如此。
所以那些落馬的騎兵,下場並不會比那些在馬背上就被擊殺的騎兵好到那裡去,甚至可能會更慘!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會被雙方的戰馬踏死的,少數精銳騎兵即便是落馬了,他們也能夠進行避讓,甚至擊殺敵人,把敵人拖拉下馬,甚至乾脆是搶奪敵人的馬匹重新作戰。
戰場上,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因此靠近雙方戰鬥的最前線,那麼就會發現,雙方的戰鬥騎士是非常混『亂』的,混『亂』之中,無數人死傷!
正在指揮部隊朝著前方衝擊的康長寧,此時也是看到了一側有著萬人敵騎衝過來。
當即他就是下令,調整部隊的衝擊方向,而不是筆直向前,而是朝著西北方向衝擊,避讓敵人的萬騎襲擊。
縱然他對己方部隊的戰鬥力有著自信,但是也沒有自信到能夠正面硬坑敵軍的同時,還能夠抵擋敵人從側面發起進攻。
畢竟,敵人是他們的數倍之多呢!
騎兵衝鋒的時候,單個騎兵或者小規模的騎兵想要脫離大部分轉向,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倘若是部隊統一轉向,那麼自然也就是可行的。
隨著號角聲的改變,衝在最前方的第六胸甲騎兵團的數百名身穿重型胸甲的騎兵,也是略微改變了衝擊方向,改為朝著西北方向衝過去!
這裡,得說一說,其實雙方的戰鬥,並不是時刻都是在發生,雙方的騎兵交戰可是好幾萬人呢,不管是大唐騎兵還是韃靼騎兵,他們的衝鋒其實都是分為多個波次的,並有多個波次結合為一個大波次,形成一個超大型的箭頭。
大唐騎兵這邊,採用的普遍是以騎兵團為大方陣,內以騎兵隊為小波次,實施持續衝鋒的。
對面的韃靼人有所不同,不過整體上也是差不多的,這麼多兵力,根本就不可能一窩蜂的全部衝上去,那樣不用打仗,自己就先『亂』掉了。
到時候,根本沒有任何戰術可言,雙方就只能打一場超大規模的混戰而已。
第六胸甲騎兵團,作為騎兵兵團裡唯一的一支重騎兵,肩負著為全軍開路的重任,在過去的短短一分鐘裡,他們已經是連續擊潰了至少兩千名韃靼騎兵,嗯只是,擊潰,並不是說殺傷了這麼多韃靼騎兵,但是在這種大型戰場裡,潰散的韃靼騎兵也活不了多久,很快就會被後方趕上來的第一騎兵師以及第五騎兵師的騎兵絞殺。
而到目前為止,第六胸甲騎兵團的損失也不小,已經是足足損失了將近兩百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