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府。
此地在前明時期,就一直是邊關重鎮,到了大唐帝國時代同樣如此,每當大同這兩個字被京畿閣臣們討論的時候,那麼基本上就是討論軍事問題。
而大唐帝國的十六個軍之一的第九軍,其司令部就設立在此地。
第九軍司令部裡,軍長鄧喜德中將正對著龐大的沙盤思索著,作為第九軍的第二任軍長,同時也是陸軍裡新生代將領,他去年可是經歷了激烈的競爭,這才是獲得了陛下的重任,擔任第九軍軍長一職。
而他的第九軍,和大唐帝國的其他十六個軍一樣,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野戰軍,而是一種戰區指揮部,其負責的防線包括大同府的邊境線,同時還包括了陝西東北部的防線。
因為此地所面臨的乃是韃靼人的主力方向,平日壓力也是不小,因此所轄的部隊也不算少。
其主力部隊只有第六師以及第五騎兵師,另外還有第十八預備師、第十九預備師。
但是隨著年初帝國準備執行河套戰役的時候,第九軍所轄有的部隊就是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是臨近的第三步兵師、第三胸甲騎兵團被調到了大同府,歸屬第九軍所轄。
緊接著,原本駐防在幽州城的第一騎兵師也是被調了過來,五月份後,駐防在太原的第八輕騎兵團也是被調了過來。
後來,第十三步兵師以及其他部分部隊也是陸續加入了該軍。
等到了中秋時分,第九軍所轄的部隊已經是有了兩個主力步兵師,五個預備師,兩個騎兵師,一個胸甲騎兵團,六個輕騎兵團,還有第七炮兵旅,此外還有一個臨時調配,但是不嫡屬於第九軍,而是依舊歸屬第三軍指揮,用來填補防線的暫編旅。
上述都是作戰部隊,還不包括嫡屬於後勤部管理,臨時徵召並組建的十多個運輸團呢。
當然了,這麼多部分不可能是全部都出關作戰的,還需要留下一部分部隊駐防長城防線,免的被人打了身後,留守的則是三個預備師以及炮兵部隊,以及第三軍支援的一個暫編旅。
確定下來北上作戰的兵力就是兩個主力步兵師,兩個預備師,兩個騎兵師,一個胸甲騎兵團,六個輕騎兵團。
總兵力大約是六萬人!
六萬人目前分部在大同府以及太原府北部地區,但是準備參戰的部隊,大多已經是提前完成了集結,並進行相關的戰前適應性訓練了。
鄧喜德是在昨天接到來自金陵城的三百里加急密旨,聖天子在密旨裡,已經是正式批准了河套戰役,命令鄧喜德率領部隊發兵河套,重創韃靼人,為帝國後續的北方戰略爭奪戰略主動權。
這封密旨乃是聖天子親自手書,上面可沒有什麼傳統聖旨裡的廢話,簡單數百字的一封密旨,就說了一件事,要讓他尋找機會重創韃靼人,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不要計較土地得失,也不要計較勝敗,要果斷的,大量的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至於奪取河套,聖天子更是一個字都沒提!
作為軍方的高階將領,鄭喜德的政治敏感性自然是相當高的,只靠軍事才華,在大唐帝國這種體系裡,當個團長旅長,乃至師長都是沒有問題,但是想要當軍長,除了優秀的軍事才華外,還得擁有非凡的政治才華。
要不然,根本爬不上來!
鄧喜德,自然不是隻會打仗的人,儘管他打仗還厲害,但是說實話,大唐陸軍裡軍事才華比他厲害的人不敢說很多,但是肯定也不算少。
這樣的他,一看到聖天子的密旨,略微一猜想,大體上也能夠猜想到聖天子這番話背後的意思,無非就是奪了河套,但是韃靼人卻是逃走了,那麼也沒什麼卵用,因為人家回過頭來就能夠反殺過來。
而且河套地區的防守是非常困難的,這地方易攻難守,不管是大唐陸軍去了,還是現在的韃靼人,其實都很難長時間在此地防守。
但是假如能夠重創韃靼人,直接幹掉他們的軍隊,這樣他們想要反擊也就反擊不了了。
但是想要大量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談何容易。
人家韃靼人可都是長在馬背上,這見機不妙,人家分分鐘就跑了,怎麼會傻乎乎的站在這裡和你硬碰硬啊。
該如何大量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有點難,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冬天,黃河結冰之前,以雷霆之勢控制黃河沿岸,然後把敵人關在河套之內,再逼著他們進行決戰。
先不提這樣能不能成功。
假如不成功的話,等到了冬天,黃河一結冰,基本上也就別指望能夠留下韃靼人了,人家隨時隨地都能跑。
鄧喜德對著沙盤沉思著,思考著自己手中的籌碼,再思索著該如何利用自己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