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州戰役,大唐王朝上下,包括李軒自己在內都是極為關心,同時也是頗為的謹慎,就是怕在廣州城下吃一個敗仗,從而動搖目前大唐王朝的大好局面。
之所以擔心在廣州吃敗仗,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首先廣州這個城池和很多內陸的城池不一樣,雖然廣州也是個傳統城池,但是其商貿極其發達,水網密佈,城池就建立在珠江北岸,而且其北部就是白雲山,西部地區也是珠江以及其支流,只有在東邊才算是有比較開闊的地方。
同時該城還借用了珠江之水,構築了完善的護城河體系。
這樣擁有密集水網的地方,實際上對於大唐王師這種以陸軍,尤其是野戰陸軍為核心的軍隊來說,攻打起來是比較麻煩的,很多優勢都是無法發揮出來。
但是明軍偏偏水師強悍,過去幾個月裡,明軍水師一直都是牢牢掌控著珠江流域的制海權,大唐海軍雖然也曾經試圖發起水戰,但是隻能是在一些小規模的戰鬥裡佔得便宜,一旦明軍水師主力出動的話,大唐海軍都是不得不避戰。
因為人家明軍水師根本就不和比比拼什麼艦炮,嗯,雖然明軍水師的艦炮比大唐海軍的還要多!
明軍水師玩的就是一擁而上,玩近身肉搏,還用火船攻勢,搞的大唐海軍上下是頗為無奈!
沒辦法,船隻不夠多,艦炮不夠多,水手不夠多,即便是擁有艦炮上的效能優勢也是打不過啊,最後只能是依託陸上的炮臺進行死守了。
早在定都肇慶之前,大唐王朝就已經是決定在肇慶城東部的羚羊峽這個險要之地修築炮臺,用於拱衛京畿重地。
羚羊峽乃是西江小三峽之一,此水流湍急,水卷漩渦,因為西江在肇慶城區的江面有千米之寬,然而到了羚羊峽這邊後不過兩三百米而已,其水深平均都有四五十米,最深處甚至能夠達到七八十米。
這種地形,幾乎就是天然的水道關隘!
尤其是在大唐王朝定都肇慶之後,為了防止敵軍從海上沿著西江一路北上,所以修築炮臺扼守西江就是成為了重中之重。
攻佔肇慶後,在此地修築炮臺也就是劃上了日程,因為最開始在此地並不需要面臨陸地上的威脅,因為肇慶乃至附近地區的明軍都已經是沒有了,大唐陸軍牢牢的掌控了附近地區的地面控制權,因此在地面威脅不大的情況下,前期的工程主要還是以安置火炮,扼守江面為主。
所以炮臺的修築比較快速,唯一比較麻煩的就是給炮臺所需要的火炮,對此,海軍方面和陸軍方面是通力合作,主動退役了部分七斤重炮的裝備時間,從而把部分火炮裝備到羚羊峽炮臺上。
到了如今,這個炮臺已經部署了三門一千二百斤重炮九磅),此外一直嫡屬於大唐陸軍炮兵部隊的那幾門五百斤火炮也是被安置到了炮臺,從而實現了野戰炮兵營清一色裝備八百斤以及一千二百斤重炮的編制,簡化了後勤壓力。
羚羊峽裡部署的這些火炮,已經是足以利用射程徹底封面整個江面,其七斤重炮甚至都能夠打到江對面去。
為了保護這些火炮,防止敵軍從陸地上攻破此處炮臺,大唐王朝在此地駐紮了整整一個營的預備營以及兩個營的守備營,再加上足足有一個營編制的炮兵部隊以及其他少數輔助部隊,上述諸部被整編為直轄於樞密院統轄的羚羊峽獨立團。
依託這個羚羊峽炮臺,大唐海軍才是多次擊退了明軍水師沿江而上的企圖!
不過這雖然能夠保證了肇慶地區的西江水面安全,但是大唐海軍還是無法取得珠江流域的水面控制權,這也就導致了不管是後勤運輸還是作戰,無法利用這些密密麻麻的水網不說,都還需要避開密密麻麻的水網,免的遭到來自明軍水師的襲擊。
所以進攻廣州城,是受到了極大的牽制的!
除了廣州城本身的地理情況比較複雜外,也和廣州城內的明軍守城意志比較頑強有關!
兩廣總督王越幾乎是收羅了手底下所有能夠作戰的兵力囤積在廣州城,初步估計城內的明軍至少有兩萬多人,而且郝柏年判斷,其中大部分還是正規軍。
其次他們也是知道,廣州方面的明軍是得到了大量的火槍以及火炮,這些槍炮都是仿照和外購的,你要問他們怎麼知道的,人家明軍可是直接把這些重炮擺上了城頭呢。
那幾門十二磅的艦炮甚至比大唐王師裡最大的火炮都要大,這麼大的火炮就這麼擺在城頭上,但凡眼睛沒瞎的人都能看見。
至於明軍裝備了火槍也不奇怪,因為過去幾次進行火力偵查發動試探進攻的時候,城頭上的明軍已經是用大量的火槍進行還擊過,不過明軍具體有多少火槍郝柏年他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