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長江這樣的大江來說,要想在上面修建一座大橋,難度是超級大的。
別說對於當代的大唐帝國而言,即便是對於後世的二十一世紀而言,要想在這樣的大江上修建一座大橋,其施工難度也是極大的,並需要耗費巨資的。
這也是為什麼大唐帝國老早就考慮過在長江上修建大橋,卻是一直沒有成行的緣故,就是技術難度太大,耗資太大。
大約在宣平三十年的時候,帝國方面就是考慮過在金陵以及漢陽兩地各自修建一條長江大橋,當地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連線兩岸的鐵路。
但是卻是因為技術問題卻是一直沒有成行。
因為哪怕是漢陽那邊預定的選址所確定下來的長江大橋,其長度也會達到一千六千多米,如果加上引橋那些總長度還會更大。
至於金陵這邊,長江更寬,初步的設計長度達到了四千多米,而且水更深建設難度更大。
同時還得考慮到長江通航的情況,就和黃浦江那邊一樣,修建橋樑首先就要考慮到通航情況,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對通航的需求原本就越高。
早年的時候,大唐帝國打算在黃浦江上修建大橋的時候,一開始說什麼滿足五千噸船隻通航就行了,但是後來這個標準就是越來越高,五千噸變成一萬噸,再到一萬五千噸。
後來大唐工部以及松江府那邊在聽取了皇家理工學院建築系的專家們,說什麼可以搞一種鋼鐵懸索大橋的時候,乾脆也不扣扣索索的糾結於八千一萬噸了,直接來了個三十五米的水面高度,就這高度,絕對可以滿足現在以及未來絕大部分型別船隻的通航。
黃浦江上建設橋樑需要考慮通航,在長江上建設橋樑就更加需要考慮這個了。
因為長江航運可是目前帝國內河航運的大動脈,承擔著大唐帝國內河航運的的大部分運輸任務,尤其是長江中下游河段,那可是船隻往來不絕的,而且在長江上航行的船隻,很多噸位也很大。
普遍來講,目前在長江中下游航行的船隻,雖然大多都是隻有幾百噸,一兩千噸的內河船隻,但是也不缺乏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的船隻。
在夏季的時候,可是經常有萬噸貨輪沿江而上,直奔當塗工業區而去。
同時還得考慮到目前大唐帝國持續對長江的河道進行疏通,其主航道的通航條件越來越好,未來萬噸貨輪進入長江是很正常的事。
因此在建設長江大橋的時候,尤其是在中下游河段建設長江大橋,萬噸船隻的通航是必須滿足的。
而要滿足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
其實如果不是為了滿足船隻通航的話,只是純粹的在長江上修一座連線兩岸的大橋,其實大唐帝國早就可以這麼幹了。
不就是幾千米長的大橋嘛,實在不行直接工兵部隊上場,架設浮橋都可以。
但是現實裡不能這麼幹,要是順便修一座大橋阻擋航道的話,那麼長江航運可就徹底廢掉了。
基於諸多情況,長江大橋乃至大唐帝國在其他江河上的橋樑建設都是停滯了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依靠渡輪溝通兩岸交通。
比如在金陵的鐵路渡輪,可就是大名鼎鼎,採用大型渡輪船隻直接運輸火車過河,巔峰時期一天可以運輸火車幾十趟呢。
但是,隨著大唐帝國的工商業持續發展,這鐵路運輸越來越繁忙,為了解決鐵路運輸問題,大唐鐵路總公司早就開始對以往建設的單線鐵路進行復線建設了,而且對火車的速度持續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