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大唐王朝的稜堡第一次用於實戰當中,自從前幾年大唐帝國率先採用稜堡防禦體系外,大唐西洋公司艦隊就是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帝國武裝力量。
他們早期先後在萬丹、呂宋修築了兩座稜堡,而呂宋的稜堡就是曾經遭到過三千多名海盜的襲擊,最後抵擋住了海盜的襲擊,同時也是讓海盜們留下了數以百計的屍體。
後面兩天,帝國軍方也是開始小規模的應用稜堡防禦體系,一開始是在北方邊境修築小規模的稜堡,這些稜堡普遍不大,而且為了節省成本,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敵人的炮彈打在磚石城牆上發生跳彈等二次傷亡,因此這些新構築的稜堡,其實絕大部分結構都是土層,即便是採用磚石結構的部分,外表也需要覆蓋厚厚的土層。
聽上去大量的土層結構似乎不怎麼樣,但是實際效果卻是不錯的,至少成本低廉這麼一個優點就足夠了,更加不要說土層可以很好的吸收炮彈的動能,避免二次殺傷。
北方邊境裡的稜堡,主要還是以小規模稜堡為主,駐紮計程車兵通常只有幾百人,部署的火炮也不會很多。
真正的大規模稜堡,目前只有還在施工當中的嘉峪關了,嘉峪關作為大唐王朝最西邊的橋頭堡,再重視都是不為過的!
至於北方邊境的其他地區,倒不是說不重要,而是大唐帝國在北方所面對的敵人是韃靼人,人家可是遊牧民族,玩的是騎兵,誰會傻乎乎的攻打你的堡壘啊,更多時候,人家是隨便選擇一個缺口,然後騎兵呼嘯而過,直接深入中原腹地的。
因此大唐帝國針對這種情況,實際上在北方邊境的防禦策略是採用主動出擊再加上縱深防禦!
主動出擊,這個不用說了,當察覺到有危險的時候,先行發起進攻,目前大唐帝國的騎兵數量雖然不算多,但是也比幾年前好得多,擠一擠,幾萬騎兵還是能夠擠出來的,完全有能力實行先聲奪人的突擊戰術。
而縱深防禦,則是如果無法主動出擊,那麼就是在長城防線上進行嚴密的監控,以小城堡,小規模的兵力進行巡邏佈防,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阻擋敵人,而是為了在敵人突破長城防線的第一瞬間獲得訊息。
然後駐防在後方主要基地,比如說宣化等地的大軍就可以動起來,或是固守堅城,或是直接出兵攔截,或者斷掉他們的糧道、後路等等,主要打的其實是機動防禦。
傻乎乎的把所有兵力都囤積在最前線的長城,那是絕對自尋死路的行為,就算是前明那些泥腿子將領們都知道不能這麼幹。
而大唐陸軍裡的一大票科班出身,在武學堂以及御學堂裡接受了多年軍事教育的軍官們,自然是同樣不會這麼做。
在這種大背景下,大唐陸軍在北方邊境的主要策略,建立嚴密的巡邏監控體系,重兵駐紮在多個重要城市,當敵軍進行入侵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是殺上去,而不是傻乎乎的在每一個城池都部署重兵,然後等著敵人來進攻,這樣先不說大唐陸軍根本就沒有這麼多的野戰兵力,再說了,敵人根本就不會來!
因為就算是俺答汗再傻,人家也不會帶著騎兵去主動攻打宣化這樣的城池呢!
如此也就使得了,大唐陸軍在北方邊境的稜堡應用,主要是傾向於小規模的稜堡,而不是打造那種可以駐紮幾千上萬人的超大型城堡。
在國內本土,真正正在建設這種大型稜堡的地方,其實都不是在邊境,而是在江南腹地,更加準確的說是在吳淞!
為的是防衛敵人從海上來襲,殺入長江威脅京畿,同時也是為了保護松江府乃至整個江南這一片的經濟繁華之地。
所以大唐陸軍和海軍是一起合作,對吳淞海軍基地進行了擴建升級,準備打造為海軍在本土的第一海軍基地的同時,也是打造為本土沿海地區的超級要塞,阻擋一切敵人從海上來襲!
吳淞要塞,拋開海軍基地,港口設施等建設,單純的防禦要塞,就是準備部署超過一百門大口徑火炮,常駐兵力將會達到萬人以上,儲備大量的糧食以及備用武器,而彈藥就更不用說了。
按照計劃,這個要塞的防守能力,是需要在面臨五萬名敵人進攻的時候,可以做堅守五年以上,五年時間其實也不是說被敵軍攻破了,而是要塞內儲備的糧食,就只能維持大約兩萬人堅持五年時間。
而這五萬人,也不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敵軍,而是以大唐陸軍自身為對比。
其實除了吳淞要塞外,其實圍繞著金陵城,還有幾個小要塞,只不過軍方大多不對外公佈而已,比如說九江,這就是軍方控衛京畿的西大門,這裡修築了炮臺以及兵營要塞。
北邊的徐州同樣也是重要的佈防區域,南邊的杭州也是。
而上述地區,都是嫡屬於直隸防區,由第一軍各部駐防!
大唐王朝裡,戰功最為顯赫,實力最為雄厚的第一軍,可不是佈防在北方或者西北、東北,而是部署在直隸地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第一軍加上直隸四道等各地的預備師,大約三十多萬的主力部隊以及預備部隊,構成了拱衛京畿的外圍主力軍。
因為第一軍的部隊只在外圍佈防,而金陵城以及周邊地區,其防務則是嫡屬於近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