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正在看信,蔡確的信。
張薦與段天水已經前往華亭縣,不過黃浦江暫時沒有幾人知道。
這條運河不是畫一條線就能解決的,得要下去察看當地的具體地形,各條河水的流向、水流量,才能確定具體的位置,深度與寬度。
同時還要對各條支流進行一些疏導浚修,安排大量陡門,也就是各個船閘與水閘。
就算段天水再能幹,也要花費幾個月時間。
但時間不會產生衝突,因為正式修建這條運河也要等到秋後了,才能避過汛期,水位線也相對比較低,百姓也正好到了農閒時候,那時才能真正開工。
因此段天水下去察看後,再寫一份計劃方案,遞到秀州,再於兩浙路財政中抽調一些錢帛,就可以動工了。而且就在於兩浙路低調地將這條運河方案處理了,不會驚動很多人。
不過兩人的任命,還是引起了一些爭議聲。
想一想,有多少權貴子弟與四五甲進士正排隊等著朝廷候補差職呢,現在朝廷卻讓兩個胥吏出身的人物擔任緊縣的知縣與主薄,大夥能樂意麼?
蔡確答覆也簡單,張薦雖是胥吏出身,但從密州市舶司,再到密州銀行務,京城銀行司,都證明了他的才幹,國家用人必須唯才是舉。
至於段天水同樣很簡單,華亭縣雖是東南第一大縣,不過華亭整個中南部地區地勢低窪,時常遭受澇災之苦,國家不乏治水人才,但這些人不可能讓他們僅擔任一個華亭縣的主薄了,在找不到好人選的情況下,蔡確才選擇了段天水。
以及郟亶。
張段二人還好一點,畢竟是低階官員,但郟亶的任命,引起了許多人反對。
當年郟亶將蘇州折騰得“天怒人怨”,現在朝廷又將他調往兩浙路,是何意思?
但這些爭議聲一直沒有鬧大,目光一起被西北吸引了。
朝廷撕毀和議,下達伐夏詔令,同時又下達了一份詔令,發行國債!
王巨用兵十分奢侈。
還要大量移民,移民安置的費用,補貼,這些費用同樣十分驚人。
此外,考慮到區域性地區交通不便,造成極度落後,又要大修道路。
未來北方還要陸續修起一道長城。
不是有了長城,就可以安然無事了,明朝有了長城,韃靼人照樣南下抄掠。楊六郎在河北廣植樹木,深挖湖泊,形成一道綠色長城,宋真宗時,遼軍照樣南下。
但有了長城,無疑增加了防禦厚度。就象唐朝,因為幽雲在自己手中,所以突厥人在武則天時南下,不敢深入到中原,後路會被斷掉的,後路一旦斷掉,意味著全軍覆沒。或象遼國那次在澶州城下,他們沒有力量進一步南下,隨著宋朝援軍源源不斷而來,宋真宗親臨前線,定州還有王超的十幾萬宋軍,遼國那次真的真的很危險。
然而王超這廝太不爭氣了,所以兩國就“和好”吧。
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錢帛,國庫錢帛不夠用了,因此趙頊與宰執們十分擔心,於是王巨想出了這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國家藉助銀行司共發行四千萬貫國債,年息四分,比銀行司本身存款還要高上一分,共分四批,每批一千萬貫,第一批後年銀行償還,同時還包括八十萬貫的利息。第二批大後年,償還一百二十萬貫利息。依此類推,第三年償還一百六十萬貫利息,第四年償還兩百萬貫利息。
這批國債於全國按照各州府的經濟情況,分批發行,由百姓自發地帶著錢帛前去各行務認購,購完為止。
當然,到了後年,西北應當基本安定了,只要國家不再大規模用兵,依現在國家收入情況,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盈餘,這一千來萬貫,並不算沉重的負擔。
實際上只要西北不再爆發大規模戰事,僅是兵費一項,一年也能節約出來一千多萬貫。想一想,因為西夏,這八十幾年宋朝花了多少錢帛?直接的間接的,能達到十幾億貫,甚至二十億貫!
對這個模式大家也不算是太陌生,比如以前各州的積欠,其實就是變相的國債。
彼岸那次大采購,也是一種變相的國債。
但問題不在於此,而在於當打不當打。
到了這一步,大家一起恍然大悟,敢情皇上、王巨以及幾位宰相,將遼國當猴耍了。
為朝廷果斷走出這一步歡呼喝彩的人佔據了多數,但是還有不少“精英”,對此嚴重不滿。
這種思想的源頭,也就是來自趙匡胤那個玉斧畫大渡河,開拓邊緣地區國家受益不多,相反的,還會浪費大量中原百姓的血汗錢,如果來上幾次大叛亂,那更是雪上加霜。
不如就這樣吧,雖然疆域面積不大,但能經營一個太平國度。
真若是這個思想那也是一說,關健越往後就越產生了一種畸形的想法,那就是超級厭戰。甚至到了南宋時,俺們佔據南方也蠻好的,照樣升官發財,所以與金人議和吧。
然後元蒙來了,如果兩宋之時,不排擠岳飛、韓世忠,再重用二吳兄弟、劉錡,匡扶中原,以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元蒙能不能滅掉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