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二章 楹聯 (第1/2頁)

推薦閱讀:

“為何?”

“吉甫兄,他們正等著你們犯錯,好自為之吧。”王巨說道。

現在說得天花亂墜的,司馬光、呂公著不好辨駁,難道說俺們家人放高利貸就是對的嗎?或者說常平倉與廣惠倉沒有問題嗎?

因此一個個明智的沒有說,等著青苗法實施後,各個地方官吏斂財犯下的錯誤,然後新賬老賬一下清算!

王巨說完了,他回到了軍器所。

軍器監也是草創,究竟歸於那個部門管轄還不大清楚呢,於是王巨將軍器所當成了未來軍器監的辦公地點。

一個小吏沏上一杯茶,然後恭聲問道:“明公,今天要做什麼事?”

“你去將各局的官員、作家、作頭、甲頭一起喊來,我有話要對他們說。”

“喏。”

小吏退下,王巨看著名冊。

這個有點慢,有的局、作、院、庫、所在城內,有的局作在城外,有的還在大內,而且不在一個方向。比如兵器貯藏這一塊,就是很麻煩,有大內掌管的軍器庫,還有都大提點軍器庫所、提興內軍器庫等機構。

在史上中書曾提議將軍器庫劃到提舉在京諸司庫務司管轄,但被趙頊否決了,直到元豐改制後,才統一劃到了衛尉寺掌管。這個一系列的在京城有幾十個局作院庫所,每一個還能細分,如軍器庫又分成兵器、衣甲、槍、弩、箭各五庫。

一句話,就是臃腫,超級臃腫。

這個王巨不大清楚,現在趙頊居然聽從了王巨的建議,將這麼多龐大臃腫的機構,劃到了一個部門。有三個原因,第一個經王巨提醒,趙頊親自看到器甲的粗製濫造到了可怕地步。第二是王巨多次說了宋朝三大害,冗兵、冗官、冗政。這就是冗政。第三個原因就是對王巨的信任。

它卻是很重要,如果趙頊不給王巨這個權,那怕是一個軍器,實際論述起來,它只是軍隊後勤中器甲、糧秣、布帛、錢銀四部分中的一部分,王巨都很難辦。

王巨接到授命後,摸查了兩天。

這是第一次集結諸官員與主要工匠。

上午小吏帶著下屬去集結,直到中午。諸人才勉強來齊,近兩千號人。

王巨摸了摸腦門子,別的不看,就看這個人數,也讓人感到頭痛了,要知道來的無論那一個人,都是拿著高薪的。

這僅是京城的兵器生產貯藏機構,許多州府還有不少作院未計算呢。

就是這麼多人,還有少數人因為有事,或者沒有當值。或者沒有當成一回事,不知道上哪兒玩去了,他們都沒有來。否則還要加上七八百號人。

不過王巨沒有急。他看著諸人說道:“諸位,朝廷並諸局諸庫於一監,你們都知道了。諸位以前生產與貯藏的器甲質量,你們心中更是有數。以前不究,朝廷併成一監,就是為了改變以前軍器生產的種種陋習浪費。因此今天我只說四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作家作頭甲頭的明確劃分,以前作家作頭甲頭有的是因為技術高超提撥上來,指撥各匠人生產的,有的是因為聰明能幹提撥上來管理大家的。但真實情況……究竟多少人是因為出身好。才成了作家作頭,我也不想多說了。現在我統一劃分一下。以善長技術提撥上來的。統一為作家,技術特別優秀的則是都作家。善長管理的。則是都作頭,作頭與甲頭。各局各庫官員,限你們十天之內,將這些名冊整理好,上交給本官。十天後,作家負責技術指導與研發,作頭與甲頭專門負責管理。”

“第二件事就是問責制度,以前器甲不合格,一是管理混亂,現在併成一監,管理明確下來,二是貪墨剋扣,不好意思,這一條本官是最不能容忍的。諸位,請看這副楹聯,”王巨手一拍,兩個小吏拿上一副楹聯,上書:歪門斜道,請走他路。貪官汙吏,莫入此門。

“就將它貼在門口吧。”

“喏。”

這就是一種態度,對貪官,王巨是零容忍政策!

“諸位,各位也許抱著僥倖心理,我朝對貪墨處理得越來越寬鬆了。無妨,各位怎麼貪,我未必會處理,我只處理器甲,如果造成器甲嚴重不合格,我會上書,按照輕重問責,輕者削職為民,重者刺配,甚至流放沙門島。我在鄭白渠說過一句話,我不是好官,更不是爛好人,我會救人,也會殺人。”

最後一句話讓少數人打哆嗦。

別人說殺人,也許是假殺,但王巨說殺人,那是真殺!

“第三件事,我看了兩天,看到很多問題,如製造器甲,平時大家都在休息,然而到了戰爭來臨時,又立即趕製。結果閒時,朝廷養了一大群閒人,忙時,又因為搶工時,不能完成任務,造成了器甲不合格,這也是軍器監原來各局作庫的一大弊病。這一條我也會漸漸改進,以及各局作的配合,管理,當然,你們若有良策,也可以向我進獻,我一道上書朝廷,最後成為軍器監的制度。”

“第四件事,便是裁減與簡政,我仔細地看了一些作局,特別是弓箭院,我以前一直以為朝廷任務繁重,諸工匠無法竣工,所以才粗製濫造。實際錯,非是無法完工,實際平時工作很清閒,之所以有時候很緊,就是我剛才第三條所說的那樣。不日後我會上書改進。但問題是各作院庫裡有大量不良工匠,手藝很差,因為門路關係得以上位。還有的有手藝,卻是好吃懶做,不想做事。我不久會制訂工作量,好吃懶散者,沒有手藝者,我會一律驅退出去。用這些錢帛,對各個工匠、習學,進行加薪。”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個問題也很重要。

僅是京城的弓弩造箭院就養了一萬多名各色官匠,然而到了河湟開邊時。因為缺少弓箭,史上宋朝不得不下詔,於民間購買製作弓箭。

不提各州府的幾十個大作院吧。就說這一萬多名官匠,怎麼著。一年也能生產三四十萬弓弩吧,頂多兩年,所有官兵都可以從無到有裝備了。就不要說現在官員頂多缺三分之一弓弩。

當然,戰鬥時有損耗,可河湟開邊動用了多少宋軍?

這也太坑爹了。

不是坑爹,連媽都坑了。

但因為軍器一直是以宦官為首掌管的,即便王安石變法,都沒有注意到此節。儘管後來也設了軍器監,改革效果並不明顯。

最新小說: 戰地僱傭兵 快穿之打臉女配 穿越南唐之帝王霸業 穿越之逍遙詩仙 三國:孫策 我要做帝王 重生元末拿到明太祖劇本 極品小書生 大唐:開局李二請我教他造反 元嘉紀事 大明:鄭成功之孫,打造日不落 終極兵魂 某時空管理局的打工仔 暗黑大宋 帝國梟色 風起三晉 盛唐不遺憾 三國:我成了劉備四弟 三國:不裝了,你爹我是袁本初 特戰狂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