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如子安所料啊。”葛少華歎服道。
這個預料對王巨來說,並不難。主要是王安石、文彥博與司馬光這些猛人如今都不在朝堂上。無論馮京,還是吳充,性子都比較軟。就不要說王珪一直對王巨不錯,儘管這個不錯,和王巨對沈括一樣。
至於元絳,比資歷政績,都不及王巨了。
不過王巨也沒有想到會下去這麼多人,王安石、韓絳、呂惠卿、陳昇之、蔡挺、王韶,就連曾孝寬回到泉州守孝了。並且時常來王巨家串門子,把酒言歡。
別人不好說,但曾孝寬卻是知道的。
以前泉州是什麼樣子,現在泉州又是什麼樣子。
就是王巨也疏忽了今年又有了旱災,因此繼續一波波災民,從北面各州縣湧向泉州,這是王巨巴不得的,不過災民多了,儘管王巨派人救濟,然給當地治安帶來了不便。
但這個不便,也是王巨所希望的,大家一起巴不得這些災民早點離開,遷徙時便不會有爭議了。只是這樣一來,在政績上稍稍遜色些。
而且王巨也有意利用航海之利,照顧了一下曾家,還有浦城的章象。
也不是為了巴結,兩家都是當地的望門,他們能配合,那麼接下來做事也就順利了。所以從公王巨做得是不錯,從私王巨也算是賣了一個大大的人情。
王巨本人有出身,有政績,有戰功,現在也能說有資歷了,曾孝寬如何不與王巨結交?
王巨就沒有解釋了,也不好解釋。並且在屬下面前,也要適度地保持一點神秘色彩。
他笑了笑說:“子深兄,我在泉州。不怕有麻煩。”
王巨看上去,與王韶差不多。屬於那種不拉黨,不結派,孤助無援的官員,王巨也在刻意塑造這一形象。
實際不然。
王韶的命運不僅是因為戰功,其實戰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有戰功也未必那麼會悲催。
但王韶命運悲催,還有兩個原因。一是上去太快了,定性就成了武臣,武臣了,大家就不會當成一回事了。而且迅速上位,眼紅的人多。
二就是真正的不拉黨不結派,孤立無援。
那麼孤臣不應當重用嗎?如果趙頊真能做到這一點,這些年就不會發生這麼多事了,甚至可以說北宋都未必會滅亡。
且看漢武帝的一生,做了那麼多大事,好的壞的。也有爭議,可會不會象趙頊這樣?況且漢武帝一直是有目標地做事,為了目標在做正確的事。
如果搬抄漢武帝。那麼為了變法,就不要搞什麼異論相攪,不要殺死韓琦、文彥博與富弼,但最少徹底地將他們打趴下。變法會不會暢通?
為了強軍,那麼就應當重用名個名將,而且打了這麼多戰役,名將也湧現出來了。但後來的五路伐夏,各個名將如何用的,各個主帥又是什麼人?
王韶都不用。國家想強軍強國,那麼得用什麼人?難道真穿越時空。將李靖、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拽到宋朝來?
然而王巨不同,首先他來到泉州“洗白”。俺是一個文臣,並且替章楶洗白。
其次他在軍器監呆了一段時間,就在地方上漂著了,又有意派人暗中營造一種悲情的命運,這便會贏得許多人的同情與支援。
最後便是有目的去做事,包括對付政敵,他得罪了一些人,可認真數起來,不過司馬光、陳襄、文彥博、楊繪、孫固。但認真地分析,陳襄與楊繪、孫固那是逼上門的,至於司馬光與文彥博,即便沒有種種恩怨,以後王巨還會因為政治理念的不同,與他們產生嚴重衝突。
然而其他人呢,包括馮京與吳充,王巨與他們有過嚴重衝突嗎?
而且也不是不拉派,如章惇、章楶、沈括、小蘇,這幾個人一人當抵百人。況且在武將中,王巨是何等的地位?
再者,許多人輕視王珪稱他為三旨宰相。
當真如此,這些人爭得那麼厲害,可波及到了王珪?王珪向他示好,這是認為王巨有前程,也許是當成未來的幫手,也許是替他後人著想,然而王巨就果斷地接來了這根橄欖枝,不是向王珪獻媚,王珪也沒指望過王巨會對他卑躬屈膝,只是略略尊重,在政事上互相聲援罷了。但也足夠了。
正是因為有王珪在上面和稀泥,這些年王巨也算是太平無事。
但誰去聲援葛少華?況且葛少華只是一個舉子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