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蔣沈韓楊。
沒錯。
黃一凡所說的一門關於姓氏的學問,便叫做百家姓。
當然,百家姓說是百家,但收錄的姓氏並不只有100個,在最初的版本里面只有441個,後面又增補到了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因為百家姓成書的時間是在宋朝初期,而宋朝的皇帝又姓趙,所以,當時百家姓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趙。
開啟文件,黃一凡便在文件上面寫著百家姓。
雖然百家姓說是一部書,但其實內容也就幾百個字。僅僅只用半個小地,黃一凡便將其寫完。
與之前的《聲律啟蒙》一樣,黃一凡並沒有將《百家姓》直接編輯成冊,而是先發在紙質紙介以及自己的微.博當中。畢竟,《百家姓》雖然是前世著名的啟蒙之學,但《百家姓》做為啟蒙名著《三百千》裡面的其中一部,也是最具有爭議的一部。如果一來就直接印發到課本,恐怕爭議性會很大。
事實上,正是如此。
《百家姓》不比《聲律啟蒙》。
《百家姓》也不比《千字文》《三字經》。
當黃一凡將百家姓發表出來之餘,爭議瞬間就已產生。
“百家姓?”
“看起來挺好玩的。”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讀起來朗朗順口,很容易記。”
百家姓雖然在開始之初的確讓人眼前一亮,不少關注黃一凡的朋友都覺得《百家姓》寫得非常棒。他不僅將我國所有姓氏合在一起,而且還採用了押韻的方式進行排序。讀《百家姓》就像讀詩,即有詩意,又記住了中華幾百個姓氏,可以說是寫得非常不錯。
可是,這僅僅只是剛開始的感覺。過了幾天,眾人再讀《百家姓》的時候,或許是新鮮感過去,他們卻是對《百家姓》沒有太多的感覺了。
“各位,我在想,《百家姓》這樣的作品是用來做什麼的?”
已經有一些朋友,以及不少家長不時討論起來。
“啟蒙呀,沒看黃教授最近推出了蒙學,《聲律啟蒙》就是蒙學中的一部,而《百家姓》也是一樣。”
“不對呀。”
有家長搖頭說道。
“怎麼不對?”
“你看,《聲律啟蒙》我讀過,我也讓我的小孩讀過。我感覺《聲律啟蒙》就編得非常好,這種好不僅體現在格式上。這種好,還包含很多的哲理,更能教會小孩子寫作。可是,這個《百家姓》雖然格律看起來也不錯,也挺朗朗順口的,但看起來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呀?難道,這個《百家姓》就是讓我們瞭解中國有這麼多姓嗎?”
“這個?”
這一說。其他的一些朋友,家長,這時候也小小的有了一絲疑惑。
“說的也是,相比起《聲律啟蒙》,《百家姓》實在是沒有太多的內涵。”
“所以嘛,我才會說,這個《百家姓》有什麼作用?”
不少家長有些失望。
其實,如果是第一部先開始寫《百家姓》,再寫《聲律啟蒙》的話。恐怕,不少家長就不會失望了。畢竟《百家姓》雖然並沒有多少內涵,但他的形勢卻是很新穎,而且也有一定的傳播知識的作用。最起碼,能讓一眾學子認識中國有多少姓氏,這也是好的。可是,在看了比較牛叉的《聲律啟蒙》之後再看《百家姓》,人們不免會產生比較。而這一比較,自然是聲律啟蒙的價值高於百家姓。
“情況有些不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