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筒燒製較粗糙,但器型修長,渾圓豐滿,簡單實用,紋飾雜而不亂,寓意美好。
由於年代久遠,筒身上佈滿斑點,穿過孔眼用於懸掛的麻繩亦汙跡斑斑,透射出歲月滄桑。
筷筒主要用於放置吃飯用的筷子,家家戶戶都要用到,主要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以木質和瓷質最多。
由於使用廣泛,歷代以來,各窯口多有燒造,尤以民窯最多。
民國時期,瓷筷筒的燒造數量龐大,除了千家萬戶廣泛使用外,很多人家還將筷筒與筷子作為女兒出嫁的嫁妝之一,希望女兒女婿成家之後能“快生貴子”。
在我國數千年的農耕社會中,男性一直都是生產勞作的主力,被稱之為“丁”,生男孩則被稱為“添丁”。
“添丁送糧”為我國古時民間吉祥用語,與嬰兒出生的民俗息息相關。
嬰兒出生第三天為“三朝日”,其家要做“湯餅之會”以示慶祝,除了外公外婆要送去嬰兒衣帽鞋及搖窩等嬰兒用具外,鄰里也會登門道賀,禮物中一般都會包含一份大米,意謂“添丁進糧”,也即以此祝賀主人家早日添丁進口之意。
因為有“快生貴子”的美好寓意,清末至民國時期,很多窯口在燒製瓷筷筒時,往往會在筒身上寫上這四個字,便於出售。
有些人便以寫有“添丁進糧”字樣的瓷筷筒作為饋贈禮品,贈送給新婚成家的親戚朋友。
“這個瓷筷筒不錯,多少錢?”
張天元笑著問道。
“小哥,你就別折磨我了好吧,六百萬美金那件天珠,剩下的東西我全部送給你,怎麼樣?”
王麻子知道張天元這是故意玩他呢,那瓷筷筒雖然製作精良,但終究不是什麼上檔次的東西,一百美金撐死了。
“你說的是這個攤位上的所有東西嗎?”
張天元瞪大了眼睛問道。
“對,就是這個攤位上所有的東西,怎麼樣?”
王麻子點了點頭道。
“成交!”
雖然別的東西張天元還沒看,不過以王麻子這個攤位上的物品質量,張天元就知道這買賣足夠划算。
當然更重要的是,即便再沒有寶貝,光是那天珠,也足夠了,根本不需要別的。
“怎麼結賬?”
張天元問道。
“能不能麻煩小哥帶著現金直接給我送家去?”
王麻子說道。
“你這要求可有點過分啊,我又不是押鈔車,你讓我拿著那麼多錢給你送家裡去,難道就不怕半路上出事兒嗎?”
張天元皺了皺眉道。
“我家裡可還有很多好東西的,說不定您去了之後還會瞧上呢。”
王麻子提醒道。
張天元終究還是抵禦不住這種古玩的誘惑啊。
既然王麻子的攤位上有這麼多的好東西,那麼他家裡的好東西估計更多,就算是去一趟,那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