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了幾分鐘時間,轉賬搞定。
在等待銀行簡訊的過程中,小男孩突然開口說道:“叔叔,我叫劉宇,跟爺爺為了躲避仇家來到了美國,現在也沒什麼事兒可做,真多虧了叔叔你肯收下我們的東西,不過我這裡還有一個古錢幣,是在垃圾堆裡扒來的,也不知道值不值錢,您要看嗎?”
“當然,只要是好東西,我都收的,錢不是問題。”
如果之前張天元這麼說,估計這爺孫三個還會有所懷疑,但是現在嘛,他們對張天元非常信任,自然是不會懷疑了。
小男孩劉宇取出了一枚古錢幣給了張天元。
張天元將這古錢幣拿到手裡,仔細看了足足四五分鐘的時間,那邊銀行簡訊都過來了,他依然沒有將東西放下。
這個居然是高昌吉利錢!
道光、咸豐年間,有個別古錢愛好者在自己的收藏筆記、作品中提到一種嚴格遵循中國傳統“孔方兄”式樣鑄造的銅錢“高昌吉利”,是罕見的品種。
清朝乾隆年間大學者張伯行和清末大多數古錢收藏家認為,這種銅錢是從北魏一直延續到唐太宗年間、佔據和疆東部吐漏番一帶的地方割據政權“高昌國”所鑄造的。
但這種銅錢存世數量實在太少,和疆吐漏番博物館在介紹材料中說“傳世僅兩枚”並不確切。
而且這兩枚都是上世紀70年代才出土的,張伯行等清代錢幣收藏家不可能看見過,事實上今天能夠找到線索、傳承有序的“高昌吉利”銅錢,大約有50枚左右,除了吐漏番博物館藏這兩枚,其他幾乎都能在晚清收藏家的各種筆記、著述中找到線索。
高昌國,漢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國家,漢唐間發展起來的中西陸路交通樞紐。
原系車師前部地,漢晉為屯戍重鎮,前涼始置郡縣,南北朝至唐貞觀中獨立建國,取“地勢高敞,人庶昌盛”之意。
轄境當今和疆吐漏番地區,“高昌故城”遺址在今吐漏番市東。
地處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線,為東西交通往來的要衝,亦為古代和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高昌國曆史文獻,在《隋書》和《新唐書》中均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漏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獨立王國,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640年,唐朝滅麴氏高昌,並設立安西都護府轄制此區域。
安史之亂時高昌被回鶻侵佔。
這個高昌雖是個地方性政權,許多對歷史不感興趣的朋友甚至都不知道它曾經的存在,但在其200多年曆史上卻經歷過好幾個朝代的更迭,最早可上溯到北魏,最晚則可推到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君主的姓氏則先後有沮渠氏、闞氏、馬氏、麴氏四姓,究竟這種“高昌吉利”是哪個“高昌”所鑄造,從清代開始收藏家們就爭論不休。
這還不算,到了民國,又有許多名家認為,高昌在當時屬於落後地區,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技術條件鑄造如此精美的銅幣,不僅如此,出土的“高昌吉利”銅錢數量如此稀少,且品相幾乎都儲存得十分完好,彷彿沒有用過一般,這是很不尋常的。
因此有人認為,“高昌吉利”四個字未必代表“高昌國”的錢幣,而很可能不過是“厭勝錢”常見的吉祥話,因此這些銅錢可能是五代十國甚至明朝鑄造的。
數量稀少且沒有流通痕跡,表明這些“高昌吉利”並非一般銅錢,這個推斷是符合邏輯的,但就此認定其為“厭勝錢”則根據不足。
因為“厭勝錢”系民間私鑄,不能流通,一般而言都比較粗糙,而“高昌吉利”卻厚重精美,是銅錢中的佳品,更可能系官方發行的紀念幣或鎮庫錢。
至於“高昌落後造不出這麼好的錢”、“和疆用不上銅錢”則更是偏見和臆斷。
根本不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