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了,求點月票。【頂【點【小【說,)
始皇帝的功績,包括南擊百越,北驅匈奴。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前秦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
始皇帝的殘暴之處在於,他對人力的運用毫無節制,無論是建萬里長城,修建道路宮室,以及南北移民,都證明了這一點。
他用人命和鮮血,鑄就了前秦的輝煌,同時,也為混一天下的前秦埋下了禍根。
漢武帝,同樣是一位偉大的君王。
之所以人們將其與秦皇並列,卻非其他原因,因為他同樣修建完善了漢家長城,而且,對匈奴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他的功績,實際上比不得始皇帝,能與始皇帝比肩者,其實只有一樣,就是狠絕的心性。
為了能夠消滅匈奴,幾乎榨乾了大漢國力。
輝煌的軍事勝利背後,滿是漢家百姓的血淚。
在這個時代,對於始皇帝以及漢武帝兩位帝王的評價,和後世有著很大的不同。
他們的功績和他們的殘暴,同樣著名於世。
文臣們一旦在表章中提起他們,多數屬於勸諫的性質,很少有例外。
像周仿上書,便是如此。
他推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雖說,上疏當中,言辭極盡委婉之能事,但還是將自己的主張說的很明白。
他不贊成靖胡之策中的移民這一篇,也對皇帝陛下在此時如此看重外邦之事,有著微詞。。。。。。。。
他認為。中原未定。不應本末倒置。過於側重於胡事。
不過,他對靖胡之策中的其他幾策,也表示了肯定之意,而且,對文字和銀錢流通之策,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不論其他人怎麼看,有何不同政見,實際上。這位同門下平章事,中書之首,都可以算得上是盡職盡責。
此書一上,隨即在早朝中同李之問所獻之靖胡之策一同,宣之於廷臣。
一時間,上書言事者多,同時也讓這兩篇勉強算是相輔相成的文章,成為成武一朝,最重要的對胡策略。
後面再有人言及胡事,多要引用這兩位所述。順便,讓周仿。李之問之名,傳於天下。
名留青史,就是這麼簡單。
隨後,皇帝陛下下旨嘉賞兩人,對兩人所言,表示了肯定。
周仿在中書的位置,一下便穩固了起來,因為他確實是站在文臣的角度上,來看待國朝政事的,這樣的認同,讓他的同門下平章事之職,顯得實至名歸。
而李之問同樣聲名鵲起,晉身從六品鴻臚寺少卿,也沒有什麼人再說閒話了。
實際上,這是如今河東金國降臣,頭一次真正進入大秦權貴的視線,亮相很驚豔,尤其是少了蜀人融入大秦朝堂所必須的漫長的過程。
鴻臚寺初立,聲勢卻已不小,隨後,皇帝陛下下旨,令鴻臚寺遣人出使回鶻。
最終定下來的正副使節,也讓中書的大人們又頭疼了幾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