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張承並非沒有任何準備。+頂點小說,
他和種燧相爭,各持政見自不待言,只是沒想到如此突然罷了。
而且,皇帝陛下明顯是想改變樞密院的架構,不管是做給中書看的,還是皇帝陛下有意宣示威權。
最終的結果就是如此,想要勸諫的人,之後必定會上書言事,但現在不合適。。。。。。
不論是同門下平章事周仿,還是趙石,都無意在這個時候,跟皇帝陛下硬頂,就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歷代以來,皇權有強有弱,強的時候,皇帝陛下一言可決朝中重臣之生死,弱的時候,連自身安危都不能顧全。
而大秦,如今就正處在皇權漸盛的當口。
這也正是這兩年政爭所造成的結果,文官集團的消弱,其實也正意味著皇權的強盛,而這也同樣說明,大秦的動盪,只是區域性的,並不會動搖大秦統治的根基。
殿中眾人面面相覷,這個時候,他們幾乎同時隱隱感受到了來自皇權的威脅,是的,就是威脅。
自古以來,皇帝和臣下之間,並非只有統一,相輔相成,他們中間也存在著矛盾,鬥爭。
相互對視之間,眾人也都清晰的感受到了那種深藏不露的反感和不安,但這到底是君權神授的時代,這種反感和不安,只能深深的藏在心底。
實際上,即便是趙石,也覺得皇帝陛下這次做的過頭了。
自他融入朝堂的那一天開始,他就能感覺的到。大秦沒有誰能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即使是皇帝陛下也不成。
而今天。皇帝陛下太過凌厲了些,這和習慣中的朝堂運作方式,有了明顯的衝突。
這是好是壞,趙石不會去深想,但他知道,自己此時,是持反對態度的,他瞄了一眼角落裡的李之問。
心想。是這個人說了什麼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找個機會除了此人?
但想想,又不太可能,這人剛到長安,之前從未到過這裡,而且,可以說踏足秦境的日子都不多,憑什麼讓皇帝言聽計從?
也許是感受到了他陰冷的目光,李之問一下看了過來,身上明顯哆嗦了一下。隨即,這位便擠出幾許討好的笑容。並緩緩的搖了搖頭。
這無疑是個聰明人,甚至有點聰明的過了頭,他不搖頭還好,當他微不可見的搖了搖腦袋,卻是讓趙石心中殺機大起。
不過,當他目光掃過這人帽子底下露出的白髮的時候,那頗然大盛的殺氣便也平息了下來。
這人老了。。。。。。應該也有五十左右的年紀了,想想皇帝陛下平日為人,趙石移開了目光。
李之問背後出了一身的冷汗。
大秦朝堂之事,他並不甚清楚,但他卻知道,剛才的一幕意味著什麼,顯然,大秦皇帝陛下的強勢,並不是慣常之舉。
從那壓抑的氣氛中就可以感覺的到,這些大秦重臣們隱隱的抗拒。
如果,那位以為是他在皇帝陛下面前挑唆生事。。。。。。天啊,真的是冤枉啊,他可從來沒做過,連想都不曾想過才對。
他從那凜冽的目光中,不但讀過了猜疑,還。。。。。。看到了一些讓人不寒而慄的東西。
他這個時候,終於明白,大秦的京師,並不比對漢人來說有如地獄的上京,安全上哪怕半點。
這同樣是一個兇險莫測之地,只不過,在外面披上了一層溫和而有虛偽的外衣罷了。
而大秦的君王,與天下各國之君恐怕也沒什麼區別。
龍行於天,風雨相隨,變幻莫測,這就是天子,大秦如此強盛,它的帝王,只能是龍中王者,不會有其他另外的解釋。
可笑,這些天來,他還有些洋洋得意,怕不早已捲入了這風雨之中,而不自知呢。
之後,皇帝陛下並無多少異樣。
張承也終於清醒了過來,既已履任樞密使之職,他必須拿出自己的政見。
這個嘛,他早有準備。
第一個,就是李承乾留下的建軍之議。
乾元殿內其他人,或有不服,但唯有他不成。
這個當口,他必須站在皇帝陛下一邊兒。
所以,既為了緩和氣氛,也為了抒發己見,他都得先站出來。
雖說,轉折之處有點生硬,但現在誰又會顧忌這些細枝末節呢?大家都能想到,這之後,可能朝堂之上,又要起上一些風波了。
本來,極力在穩定朝堂形勢的中書,這次怕是又要手足無措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