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七年七月初,晉國公趙石終於結束了這次河洛之行,從風陵鎮西向潼關,踏上了歸程。⊙頂點小說,。。。。。。。
在潼關停駐一日,便離開潼關踏上了秦川地界。
進入關內,趙石的事情突然就變得多了起來。
不是沿途官吏逢迎,而是朝廷動向,以文書的形式,紛紛來到他的手裡。
這並不奇怪,如今朝堂上有點亂,中書那邊剛經歷了一番動盪,樞密院院這邊樞密使的位置又有了空缺。。。。。。。。。。。
短短時日當中,大秦文武之首盡皆落馬,想不亂都不成。
如今朝堂上大小事故更是層出不窮,落井下石的,隔岸觀火的,趁火打劫的,紛紛擾擾,盡顯官場百態。
趙石身在河洛,朝廷一些重要的事情,不會不知曉於他,但一些朝堂瑣事,便不會傳到他這裡了。
但進入關內,就不同了,一些事情自動就找了上門。
這還是趙石輕裝簡從,許多人並不知道晉國公回京的訊息的情況之下,不然的話,事情將鋪天蓋地而來。
離開潼關只一天,趙石便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坐騎,坐起了馬車,不然的話,根本沒辦法觀瞧陸續送達的朝廷文書。
開始,就是一連串的朝廷人員任免的名單。
有京裡的,有京外的,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員,足足二十多人。
數了數,連趙石都有點吃驚。。。。。。。。。。
四品以上官員,在長安之內。都可以算是朝堂重臣。放於外間。各個都是封疆大吏。
這樣的人,平日裡一旦位置有了變動,一般都會引起一連串的動盪,而現在,卻是在短短時間之內,就走馬燈般完成了任免。
趙石想想都有些頭疼,這樣頻繁而又緊急的人事變動,會造成怎樣一個後果?
好在。這並不算是真正的黨爭造成的局面,也並沒有大規模的罷黜朝廷大員,也不算是有那個群體,遭受了滅頂之災。
其中一多半兒,都算是高升,履任新職。
剩下的一小半,又有一部分,是因年齡之故,回家養老去了。
只有少數,算是遭了黜落。當然,其中以京官居多。畢竟,他們處在大秦的政治中心,風波起時,也總是他們首當其衝。
而這些人事任免,其中只有五名軍中將領,也都是殿前司禁軍所屬。
這是趙石最關注的地方,也就仔細的瞧了瞧。
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禁軍整編進行的已是如火如荼,殿前司禁軍的編制也一直在縮減。
因殿前司禁軍膨脹過快,之前已有編制混亂的苗頭,現在,其實就是這一後果的顯現。
四品武職,在大秦應該是一路宣撫使的品階了。
進入三品,便是大秦上將軍,必定曾在邊鎮領兵,還得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好一好,就是獨領兵權,像趙石,張培賢等就是這麼過來的。
但這幾人,都位在四品,卻只能算是地方將領,品級和權力並不相符,出境有點尷尬,爭不到宣撫使之職,品級卻又到了。
這樣的人,在邊鎮自然無事,畢竟邊鎮軍將,普遍品級要高出地方一籌,但他們不是,他們是殿前司禁軍在擴張中,順便得到實利的一群人。
怎麼辦?
從這個上面,其實就能很好的看出朝廷的決心,其中有三位換了地方,品級被強行壓到五品,另外兩位,因才能平平,有屢遭堪合,直接免官罷職。
趙石稍微瞅瞅,也就明白了,這兩位年紀大了不說,還出身地方大族。
他們算是正德年間舊有軍制的殘留,所謂的地方將門的產物兒,從參軍之職做起,一直維持到今天,很典型的例子。
自趙石從軍以來,這樣的人見過的多了去了。
當然,這也顯示出朝廷對禁軍整編之事的決心和力度。
不過,朝廷的宗旨很明確,就是要將殿前司禁軍拆分開來,給予地方布政使更多的兵權,上面也不再有殿前司禁軍指揮使衙門指手畫腳,調動禁軍的權力,歸於兵部和樞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