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成武七年二月中,在朝堂上風雨欲來之際,侍御史蔣書上書參劾參知政事周枋,言辭激烈,矛頭更是直指參知政事周枋自掌長安府以來,內外混亂,判事魯莽,不公,使長安府初立,便威望受損,辜負聖心之事。x
洋洋灑灑數千言,引經據典,顯然,處心積慮久矣。
這個時候,中書重臣們便不能坐視不理了,因為侍御史蔣書官兒雖不大,但與大理寺少卿,掌都察院事的張世傑交從甚密。
而於此時上書,其心難測,若是拖延不決,很可能作為天子近臣的張大人,許就要赤膊上陣了。
到了那個時候,麻煩定然不小。
而糾結於長安府事,卻是會讓如今的朝堂政爭,變得更加的撲所迷離。
在這個上面,中書重臣們自然明白,最讓他們頭疼的其實是周枋審結的案卷也已經到了。。。。。。。
其實沒多大的故事,這案子太簡單了,別說周枋這樣審過無數案子的刑名大師,便是從刑部拉來一位牢頭,將涉案的這些人挨個刑求上一遍,也能弄出這麼一個結果來的。
不用說了,幾個文人士子串通一氣,陷害他人,而長安府衙之中,無論當初前去捕拿的衙役,還是最初審案的那位提刑官兒,皆都招認,無論是捕拿人犯,還是審案過程之中,都有著故意為之的成份在裡面。
還是那句話,三木之下,沒有什麼英雄好漢。也沒有什麼東西是問不出來的。
這案卷之上。並沒提這些長安府官吏為何人指使。才會去觸晉國公府的黴頭,許是問不出來,更大的可能則是不想牽連太過,被人當成了刀劍來使。
當然,讓中書重臣們糾結的地方不在於是哪個在亂上添亂,讓他們頭疼的是,這案子審下來,無異於是長安府自己認下了罪責。清清楚楚,再也改動不得。
說實話,和晉國公府硬碰,中書重臣中沒有誰有這個底氣,即便是同門下平章事李圃李大人,輕易也不會做出那樣的決定。
但周枋將案卷這麼送上來,讓長安府這邊乾乾脆脆的攬下了罪責,還是讓重臣們一陣膩歪,凡是看過案卷的,估摸著心中都要嘀咕一句。之前真是高看了這廝,如此毫無風骨可言之人。怎可當此重任?
其實,重點也還不在此處,中書重臣們皆欲快刀斬亂麻,將此事處置下來,也好全力應對將要到來的風風雨雨。
那些在他們眼中,都是粗魯軍漢的傢伙,並不好對付,唇槍舌劍他們自然不怕,但誰也不想長安之變那樣的故事重演。
之所以,現在朝爭的關節之處,聚集在了樞密使李承乾一個人的身上,再沒有人提什麼限制前方將領兵權,就是因為,沒人想將這些將軍們逼的太急,以免鬧出什麼天大的風波出來。。。。。。
就算如此,他們的目光,也都在緊張的盯著各處的風吹草動,一旦有變,也好做出應對。
而現在,長安府這裡鬧出的亂子,需要一個結果,也順便讓他們意識到,所謂文武之爭,只不過是臆想罷了。
他們中間,不定有誰便存著隔岸觀火之心,又或有人還想著趁機漁利,甚至,有些有些人在拖他們的後腿。
十幾位中書重臣,最小的就是周枋周定庵,也已經五十出頭,這些老大人,真可謂是老成持重,遇到什麼事,都先要講究一個審明利弊,在無關自己的事情上,有的時候,連一句話都不願意說。
景興年間,那些鼎革之臣,到了如今,皆已暮氣沉沉,再非當初那般雷厲風行了。
不用言語贅述,只長安府這件事上,位在中書的這些老大人們,便多數起了猶疑之心。
拖延下去,自然不成,但要說如何處置,眾人心思各異,又都不願多言。
因為這事大家都清楚,怎麼處置?輕描淡寫肯定不成,晉國公趙柱國看樣子是真急了,也許現在正紅著眼睛尋找自己等人的疏漏之處呢。
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罷了周枋長安府尹一職,但這麼一來,卻也損了士氣,與之後行事,將大大不利。
先沒怎麼著,便黜落一位參知政事,這事怎麼看都像是示弱之舉,絕對不成。
兩難之間,頭髮皆已花白的中書重臣們,爭論了一些時候,終於,按照往常的習慣,將事情扔給了身在宮內的皇帝陛下。
在這個過程之中,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多數時候都是冷眼旁觀,直到有人提議,將此事具折,送入宮中,竟是得眾人紛紛點頭附和,他才暗自嘆息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