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此人現任何職?”
能被皇帝陛下問上這麼一句,對於官員們的仕途,都有著難言的好處,顯然,李之問憑藉當初在草原寫就的一篇篇隨軍紀略,已經名聲顯揚於大秦朝堂之上。
趙石苦笑著搖頭道:“此人獻了平胡之策後,微臣覺得,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其時,西夏未定,中原紛亂,實非上平胡之策的時機,所以讓其繼續修改,等待合適的時機到來。。。。。。”
“此人也有雄心,隨後便向微臣辭行,欲行於草原各部,體察各部民情,於今怕有兩三年了吧?並無訊息傳回來,可能還在草原上游蕩。”
聽了趙石的解釋,皇帝陛下不由有些驚異,撫掌讚道:“難得,此人竟有如此志向,更有如此毅力,朕現在到真想知道,他寫的平胡之策到底是怎麼一番模樣了,若得朕意,金人不能用其才幹,朕卻是求才若渴。”
之後皇帝陛下更是感嘆道:“若朕之臣子,皆如此人一般,何愁天下不定?”
這樣的誇獎,有些過頭,但乾元殿內,只有君臣二人,卻不需怎麼忌諱,顯然,李之問的富貴到了,只要他迴轉秦地,榮華富貴已是觸手可及。
趙石對李之問此人也很滿意,遂錦上添花道:“此人確實有些才幹,不過性情偏於陰柔,也就是賢明如陛下,才能用之。”
皇帝陛下搖頭笑道:“愛卿這話,可是讓朕有些臉紅了,若非愛卿慧眼,如何能從眾多金人降官中,挑出此人來?”
君臣笑著說了幾句玩笑,互相恭維了一下,趙石轉回了正題,沉聲道:“此人寫的平胡諸策,臣無法記得那麼清楚了,只是記得,其中有那麼一句,養胡,如蓄猛犬,終日不使其飽。。。。。。。。”
趙石對那些文縐縐的話語,卻是記得不太清楚了,不過這麼兩句,已經足夠能表達他的意思。
他接著道:“遍觀漢唐,胡人覲見,多受禮遇,愈到後來,為求萬邦來朝之盛事,前朝君臣皆不遺餘力,結好諸胡,往往胡人空手而來,滿載而歸,以中原之物力,填胡人之慾壑。。。。。。。。”
“如此一來,既不能使胡人感天朝之威嚴恩遇,又使其越發貪婪無度,屢屢派人入朝,非為求上國賜下榮耀,實為財貨而來。。。。。。”
“據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所攜金銀細軟無數,更有工匠,文書隨行,浩浩蕩蕩,綿延百里,如此重禮而送宮室女子遠嫁他方,只為結好異邦,宣揚國朝之盛,微臣實不敢苟同。。。。。。。”
這個題目可就有點大了,皇帝陛下微微蹙起眉頭,臉色漸漸凝重了起來,這是大將軍趙石實實在在的諫言,不能不慎重對待考量。
而趙石說到這裡,已然將矛頭對準了朝堂重臣們,“微臣以為,大臣們處朝堂之上,遠離江湖,胡人之悍野難馴,胡人之奇風異俗,知之甚少,一旦對之,無非旬前朝舊例而為之,而前朝故事,或有所為,然其也失之以寬宏,照搬舊例,微臣以為不妥。”
“微臣以為,胡人入我大秦覲見,乃感我大秦威嚴強盛耳,只需強大如故,便不愁遠人來歸,若其受我賞賜官爵,還敢不來,如叛臣同也,可驅眾胡攻之,分其部眾,奪其疆土,收酋首入京,必能時時震懾諸胡。”
“寬賞太過,則有賞不知恩之憂,只為國朝勝景,而廢軍國大事,何其愚也,所以,微臣以為,前朝一旦衰弱,便群胡迭起,蜂擁而入,實乃前車之鑑,不得不察。”
趙石所言或有謬誤,但卻已經將自己的意思表達的很清楚了。
皇帝陛下沉吟良久,這個題目雖然大了些,但皇帝陛下以為,如今提到這個,還為時過早了些,畢竟,中原還在割據當中,想要重複當年唐時盛況,所需時日尚多。。。。。。
但現在胡人確實已經連連派出使者,來到大秦京師,這也確實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換句話說,也就是朝廷該擺出什麼樣的姿態來接待這些胡人使者,這也正是趙石所要表達的意思。
(今天訂閱終於落回來了,沒有推薦,阿草是不是能夠安心一天兩更了呢?呵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