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是大同府知府到來的時候,聖旨也一起到了,加大將軍趙石為河東宣撫使,總領河東軍政事,嗯,和唐時朔方節度使差不多,管的地盤也差不了多少。
當年平蜀時,趙石也曾領過這樣的職務,行的也是節度使事,但這一次,不同之處在於,那時是臨危受命,地方官吏雖也在他的轄下,但他可顧不上什麼地方政事,其實還是領兵將領。
但這一次,卻屬於論功行賞,如果他願意,整個河中已經都姓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新鮮地道的一個節度使就此出爐了,只是沒人那麼叫而已。
聽著大同府知府左一個使君大人,右一個使君大人,被人叫慣了大帥,大將軍的趙石覺得分外的新鮮,同時也覺得很彆扭,心想,這是一下子成了文人頭子了不成,想想自己那一手自己都看不過眼的書法,頓時覺著,這個文人頭子自己可能名不副實的緊,還是不要太過狂妄才好。
而這位曾經任過太子少傅,後來被趕出東宮,到南邊轉了一圈的成武皇帝心腹之臣,還帶來了成武皇帝李全壽的口諭。
卻是開玩笑般的在解釋,論功行賞之際,朝堂上又吵了很久,癥結之處還在他這個大將軍的身上。
有的說加其爵位便好,但有的人又說了,現在已經是一等侯,再加可就是公爺了,這才打下一個河東,之後以那位的本事,戰功一定還會接踵而來,難道最後要封王不成?
有人則說,一等侯其實還可以加上開國兩字的,但接著又有人反駁,區區兩個字,能賞大將軍今日之功?
最終爭論的焦點還是回到了大將軍的職位上,三品大將軍,在職銜上已經不可能再加了,國朝沒有一品二品大將軍的舊例,開國太祖皇帝,也曾經說過,之後三品文武臣工,已是位極人臣,何需再有尊榮,前車之鑑不遠,此為國朝禍亂之源矣。
由此,大秦文武大臣,具以三品為終,不再有一二品文武大臣的職位。
而趙石的冠軍大將軍號,已經是三品頂階,無法再加,既然虛銜不成,便只有實打實的職位了。
這又是一番爭吵,最終才定下了河東宣撫使的職位,有的大臣歪嘴,說大將軍功高,可以蔭其子孫家眷嘛,不用那麼費事,這個提議卻是得了許多人的支援,不過最終,皇帝陛下還是以激勵前方將士為由,為趙石選了這個職位。
說到這兒,這位四十多歲的大同府知府大人,還神神秘秘的壓低聲音道了一句,陛下讓我轉告使君大人,之前舊約,陛下一刻不曾忘懷,還望使君大人放心任事,將來陛下必不負當初之言。
瞧著這位知府大人的神色,好像什麼都知道了似的,但趙石卻明白,這位也就是傳個話而已,什麼天下群山,吾與君共之的話,就算李全壽再沒腦子,也不會對旁人說起的。
這些在趙石看來,都不算什麼,皇帝陛下籠絡人心,加官進爵什麼的,都是信手拈來,實在算不得什麼。
到是最後這位知府大人的一句話,讓趙石心中微暖,原來皇帝陛下還惦念著他的家中之事,想要給他的妹子指婚,順便加個縣夫人的爵位,又有皇帝陛下作保,想來有不少人家會欣然受之的。
趙石想了想,這到是個不錯的主意,妹子年紀已經不小,拖下去也不是辦法,當然,二十多歲的年紀,在後世正是青春年少,恣意飛揚的時候,又是官宦人家出身,別說離過婚,就算有了孩子,都得搶手到排隊上門提親才對。。。。。。。
但在這個年代,二十多歲的姑娘,又是個棄婦,就算有他這麼個兄長,人家也不好找的很了。
有名望的,在乎名聲,有權勢的,多數不願被人說趨炎附勢,年輕而又有才幹的,二十多歲沒婚配的,你上哪兒找去?
除非趙石親自出面,以勢壓人,成到是能成,他現在的臉面,即便是朝中大臣們,也不敢隨便駁了,但如此嫁過去,能過好日子才見鬼了呢。
見趙石微微點頭,這位已經豔羨的無以復加的知府大人順杆就爬了上來。。。。。。。
(月票,開始求了啊,有少沒多的給兩章,對了,阿草十五號又要上推薦了,什麼輪轉圖片推薦,應該不錯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