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們的測練成績全部量化成分數、按從高到低的順序被紀錄在一張表格上,表格就張貼在球館正面牆壁上。
但這些分數只佔最終總分的一半,最終哪些球員首發,哪些球員會成為主力替補,而哪些球員將徹底淪為邊緣球員、連一分鐘的上場時間都不會博得,還將透過最後一場實戰測試得出。
40名球員,被隨意地拆分成8支,兩兩捉對比拼,直至決出最終的冠軍球隊。
每場比拼只打一節10分鐘的時間。
這就是最後的實戰測試。
望著牆壁上自己的分數,每名球員心裡都清楚,最後這一場比賽,就是他們把握自己命運的最後機會。
關於賽前分隊,吳超曾在酒店房內找廖凱商量:“凱哥!我想和你一隊。”
廖凱:“我更想你是我的對手。”
吳超猶猶豫豫地問:“你的意思……是在肯定我的實力嗎?”
兩人在一間房內當了半個月的室友,經常會交流一些關於球隊的觀點,所以彼此間能夠明白對方的意思。
整支南隊裡實力突出的球員並不多,比賽經驗更是缺乏,廖凱和吳超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都應該各組一隊、率隊對抗。
果然,廖凱回:“是的!”
“好!我不會讓你失望的。”能夠得到廖凱的肯定,吳超心裡一陣激動,朗聲回道。
到了正式分隊的時候,馬丁內斯抱著手和助教坐在一邊,那意思就是:隊員們如何分隊,如何打比賽,他統統不管。他只負責評分,從這些隊員中挑選出他心儀的球員。
所以分隊的現場有些亂,大家如無頭蒼蠅盲目亂竄……
廖凱作為隊長站了出來。
他在請示完馬丁內斯後,先點了七名球員,加上他自己,便是八支小分隊的隊長,然後由隊長各自挑選球員。
廖凱沒有挑,他等其他隊長挑完,最後剩下四人無人認領,廖凱走過來把他們肩膀一拍:“我們五個就是隊友了。”
領隊馮超也在一旁觀戰,正和馬丁內斯坐在一起。他先是欣慰地點了點頭:廖凱少年老成,有隊長的擔當,做事沉穩有度,這才是一支球隊核心領袖應有的表現。
而且他還發現,在廖凱吩咐安排的時候,其他球員都是靜靜地聽著,然後照吩咐辦事,所有人都顯得很恭敬。這充分說明了廖凱在這批球員心目中的地位。
照這樣下去,廖凱的加入,使國青隊收穫的可不只是球場上的一名大殺器,更是整支球隊大廈的根基。
但馮超暗地裡也搖頭嘆息了一聲。因為廖凱這種分隊方式,太託大了。
畢竟是少年心氣啊!
馮超跟隊考察了幾天,早就發現了這40名球員,有天賦的不多,但實力平庸的卻是一抓一大把,水平參差不齊。
廖凱的隊友是別人挑剩下來的球員,其水平就更次了,而籃球是一項團隊運動,球隊裡的任何一個缺點都會在球場上被無限發大。如果最終廖凱所在的小隊沒能取得好的成績的話,雖然不會影響他最終進入南隊首發主力的結果,但肯定會影響他在隊員心中的威信,這對於他自己和球隊的未來都是不利的。
正是考慮到了這些,本來只是一場對內的測練賽,馮超竟有些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