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的這類人,真的就那個德行,窮橫窮橫的。
莫荷,這應該是苗濮成名作,小丫頭性格鮮明,剛強硬氣,這也註定不能和佟奉全終成眷屬。
索巴和王財,只能說演的真好,把壞透了的小人物演的讓人牙根癢癢。
茹二奶奶,說好聽的,大戶人家的寡婦,耍過錢,不稀罕錢,守了十多年活寡,如狼似虎的年紀,做什麼都不出格,所作所為說難聽的,就是個敗家娘們,耍錢,包養小白臉都可以,可是撒撒火後也找個像樣的不是,和侄子鬥智鬥勇的時候真機智,碰見個戲子就迷糊了,真是老房子著火,噼裡啪啦不燒乾淨,那是滅不了的。
當然也少不了佟奉全,綜合起來就是窩囊廢+升斗小民+沒有原則+唯利是圖+老實人+愛結仇,這種人應該當個吃軟飯的,或者夥計比較合適,當掌櫃,頂門立戶,絕對得死。
作為男主角,不一定就要高大上,越是這樣,其實越真實。
生活中哪來那麼多蓋世英雄,更多的還是過著糟心日子的小老百姓。
最開始知道這個戲的時候,易青是真的一點兒看興趣都沒有。
實在是所謂的鐵三角那些年已經敗光了他的好感度。
張國利是個好演員,只可惜那幾年一直在演戲說劇,可除了之外,就沒有一部著調的。
只是因為鄧潔,易青才瞄了兩眼,帶著瞧瞧的心情看了第一集,看過之後,立刻就覺得自己偏見了,故事開頭不錯。看完第二集,立刻拋棄之前的反感。
這絕對是個好故事,易青甚至認為是張國利拍的最好的作品。
再往後就是這條街上人物命運的沉浮。
整個故事的大線索有兩條:古玩與人情。
而這兩條線索又是彼此交織,難捨難分。
以佟奉全為中心,周邊輻射的點,莫荷和範五爺是一點,茹二奶奶和馮媽是一點,藍一貴是一點,王財和索巴又是一點,羅先生是一點,何老也是一點。
而這周邊輻射的點,彼此之間又是互相聯絡和牽絆的,茹二奶奶和莫荷牽著,莫荷和王財牽著,茹二奶奶和索巴牽著,王財和藍一貴牽著。
單從人物關係來看,此劇之複雜即可見一斑。
這複雜的人物關係網,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讓這個劇跌宕起伏。
看過之後,易青也不由得讚歎,原來張國利也不止是會拍那些咋咋呼呼,胡編亂造的戲說劇,真要是認真起來,也能耍得起深度。
還有鐵三角,原來他們的演技一直線上。
總之,易青很喜歡這部戲,因為它的質地。故事背景的設定,讓它天然地京味兒十足,又因為古玩兒行當的特殊性,它的對白在京話的機智、風趣上又添了文人的分寸雅緻和商人的小心謹慎,設計的凝練精妙,乾淨利落。
此外,情節設定也非常合理,那種擦肩而過的狗血劇情幾乎沒有,往往都是先扯一扯觀眾的心,再熨平了,再扯一扯。
比如範世榮一方面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另一方面想拿出自尊重新立起來,便用妹妹來挾持王財和佟奉全。
而茹二奶奶為了滿足自己長期缺失的愛和歸屬的需要,和孟小樓扯上關係,懷了孩子,讓佟奉全牽扯進來並和莫荷關係破裂。
而佟奉全則跟從社會一般成見,認為只有有錢了才能和莫荷結婚,使得兩個人繾綣的愛情終於幻滅。
與此同時,關係之外的變動,更是推動故事情節的重要因素,它們使得這部電視劇更富於戲劇性,也許這也是本劇宿命感過強的原因。
推動劇情的因素有這幾個:歐洲人路德維希、心狠手辣的索巴、軍官等等,這些外部因素有趣之處在於,它們歸根結底是一個東西:權力。
這些玩古玩的商人雖然足智多謀,平時手裡把玩著幾千幾萬的東西,但整整這一條街的商人也好,文人也罷,連同鋪子裡裝的文化,都是脆弱的,面對強權,不得不低頭。
全劇中有一處易青特別喜歡,範五爺被做局撅了之後,買了把火槍去找藍一貴。
這個被西方炮火轟開大門的滿清遺少最後不得不抄起這洋人用的玩意兒撐起自己最後的尊嚴,甭管一個人是什麼玩意兒,拿起槍、刀、棒,亂世裡,他就是爺,索巴就是典型,路德維希也是。
但是這種強權下的脆弱又不是絕對的,它還是有韌性,臺詞裡有一句,“幾千年的東西,它是活的”。
還有一處情節,易青也非常喜歡。眾生禮佛圖被盜,佟奉全去找京城文物管理局的人,那人拿著書說:“小人物是什麼?小人物就是喝喝茶,看看報,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佟奉全就是亂世裡一等一的小人物,既然是小人物,還是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或許也會心懷國家大義,但更多的時候,這些小人物還是會自私利己,貪圖安逸,畏懼強權。
小人物無需期盼他們什麼,因為這樣的小人物更加真實,也更能演繹出真正打動人心的世間百態。
越想,易青就越是睡不著,看付藝偉已經睡熟了,偷偷摸摸的下了床,走到桌子前,重新將稿紙展開,提筆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