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她的帶領下,朱家一家人才會順利從“關裡”來到“關外”,才會在偌大的黑土地上成功立足。
在故事開始時,朱開山因參加義和團而失去了訊息,文他娘帶著三個兒子在山東老家過活。
在那個年代,因天災人禍,導致民不聊生,老百姓的生活很艱難,一個男人養活一大家子尚且吃力,何況是一介女子。
但生活在艱難,文他娘也沒有退縮,她不但將孩子們照顧的很好,還為老大討了媳婦。
不過,老大傳文的婚事並不順利,在娶親的路上遭遇土匪打劫,他們將傳文家東拼西湊的小米都搶走了。
當時,鮮兒父親明確要求,如果沒有這一石小米,就甭想將人接走。
面對突來的變故,文他娘沒有推胸頓足,沒有哭天抹淚,而是破了一次規矩,帶著兒子親自去接親,雖然最終被拒之門外,但她卻沒有輸了氣勢。
文他娘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所有人:雖然我男人不在家,但我們孤兒寡母也不是好欺負的,雖然我是女人,但我照樣可以頂起一片天。
其實,朱開山自從失聯後,很多人都說他可能凶多吉少,因為那會“闖關東”能活命的壓根沒幾個。
但文他娘偏偏不信,她相信自己的男人福大命大,一定不會撇下他們母子四人而去的。
靠著這個信念,文他娘熬過了那些最艱難的日子,終於,在一個夜晚,她得到了朱開山活命的訊息。
當春山叔將一些盤纏和朱開山的地址交給文他娘時,她激動的落淚了,並對孩子們說:“咱們去關外,找你爹去。”
說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那會去關東並不容易,就像劇中一個路人說的那樣“闖關東的路上到處都是山東人的屍骨”,男人尚且沒有勇氣,何況是女人,若文他娘是普通農村婦女,定沒有這份魄力。
但文他娘卻不怕,收到信不久,她就帶著三個兒子啟程了。
在去關東的船上,夏掌櫃因為沒東西吃差點餓死,最終,文他娘讓小兒子傳傑將一張煎餅給了夏掌櫃。
要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張煎餅可能就是一條人命,哪怕是半塊饅頭,都無比金貴。
在這種境況下,文他娘冒著自己兒子會餓肚子的風險,也要去救人,看似微小的舉動,卻證明文他娘是一個善良有格局的女子。
後來在元寶鎮,文他娘還力排眾議,收養了一個日本孩子,就是一郎。
當時,一郎患有傳染病,村裡人就結隊來到朱家,希望他們將一郎交出來。面對眾人的逼迫,文他娘非但沒有害怕,反而拿起菜刀,和那些人對峙,最後成功把那些人都嚇跑了。
在文他娘眼裡,不管一郎是哪國人,他都是一條人命,不能隨便丟棄,足見她是一個心懷大愛的女子。
而在任何時代,善良的人往往也會歷經磨難,但一定會得到福報。
朱家有三房兒媳婦,婆媳和妯娌之間的相處,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稍微不謹慎,可能家裡就不會和睦。
別說那個年代,就是現在面對三房兒媳婦,很多婆婆都未必能處理得好。
但文他娘雖然大字不識,可婆媳關係卻維繫的非常好,這也彰顯了她處理人際關係的過人之處。
文他娘終究是一個走過江湖的女子,她對三個兒媳婦採取“對症下藥”的方法,大兒媳那文是格格出身,喜歡耍小聰明,那文娘看破不說破,很多時候都是點到為止。
二兒媳秀兒因得不到傳武的愛,所以在妯娌間顯得很沒尊嚴,那文娘偏愛她更多一些,這也避免了兩房媳婦為難她或者取笑她。
三兒媳玉書,是一個個性活潑的人,對這個兒媳婦,那文娘並沒有操心過多,只是偶爾說“你小嘴吧吧的”。
正因為了解三個兒媳婦的性格特徵,文他娘才會處理好婆媳和妯娌之間的關係,讓一大家子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
雖然和整部劇的男人們比,文他娘沒有什麼大作為,但她卻用自己的勇敢、善良將家人凝聚到了一起。
她用自己的愛和包容,成全了家人的碧海藍天,所以,她看似普通,卻是一家人的主心骨,也是整部劇的靈魂人物。
從早上一直到下午兩點,司勤高娃才將整個劇本看完,將劇本合上,沒有還給易青,而是目光堅定的看著易青,說了句:“我演了!不給錢也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