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已經與2010年上映,導演是張一謀,票房成績只能算是一般,但是在各大電影節上,卻結結實實的圈了一波獎盃。
如今趙保剛又要拍電視劇版的,作為這部書的忠實讀者,易青自然是全力支援。
在易青看來,《白鹿原》可以說是當代中國,最好的一部家族史,它甚至完全有資格,在文學史樹立起屬於自己的豐碑。
據說,知名作家漠言當年也曾想過,要寫一部家族史,但是在看過了《白鹿原》之後,感嘆之餘,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白鹿原》這部作品,已經先於他,將其在家族史上的野望給完成了。
《白鹿原》之所以吸引人,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以白鹿原為縮影,對映出整個時代的波雲詭譎、風起雲湧,真是洞若觀火,筆觸真實而驚心,這也是作者勝過其他寫過同類的作家之處。
除了秦嶺大地上的傳奇軼事,鄉土風情,更兼時事和政局的動態變幻,交相推動情節的發展,實在是一部足以概千古!
也難怪有人會說:秦嶺裡那麼多神奇的動物和植物,還是沒有蓋過那頭原上的白鹿。
白鹿兩家的發跡史各不相同,的第二十章中,寫到了白家的發家史,白嘉軒的六代祖宗裡,老大將家業敗光,以致流落街頭,沿街討飯,老二卻默默承受,辛勤勞作,用槐木板做了一個木匣子,就像現在的存錢罐,掙下的錢放到裡頭,只進不出,又穿上一身破衫爛布的金不換,勤勤懇懇,縮衣節食,最終將老大賣掉的土地,一分一畝買了回來,白家由此重興。
木匣子和金不換的故事也在白家世代流傳下來,成了經典教材。
吃苦耐勞、學為好人、耕讀傳家正是白家安身立命、處世為人的哲學。
相比白家的發家史,鹿家卻迥然不同,甚至有些不光彩。
鹿子霖的五輩祖宗裡,也曾破落到沿街要飯的窘境,兄弟三個,老大老二都去財主家當長工,唯獨老三馬勺娃一路要飯長到十五歲,迫於生計離開白鹿原到城裡謀生,輾轉進入一家飯館當雜工,但他心思敏捷,不甘人後,在受盡爐頭的百般虐待後,終於學得一身精湛的廚藝,得以揚眉吐氣,光宗耀祖,甚至引起了白鹿原的一股學廚風潮。
作為家族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鹿馬勺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也形成了流傳後世的處世哲學。
無論你將來成龍或是成蟲,無論是居官,還是為民,無論你是做莊稼,還是經商,以至學藝,只要居於人下,就不可避免要受制於人,就要受欺,你必須忍受,哪怕是辱踐,也要忍受。
但是,你如果只是忍受,而不思報復,想要永遠忍受下去,那你註定是個沒出息的軟蛋狗熊窩囊廢。
你在心裡忍著,又必須在心裡記著,有朝一日一定要蹺到他頭上,讓他也嚐嚐辱踐的味道。
白家的家風是務實為農、耕讀傳家,挺直腰桿做人,即使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對於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也要以德報怨,寬宥他人。
而鹿家的家風則是要發奮讀書、出人頭地,一旦翻身上位,對於欺辱自己的人,則要睚眥必報、一雪前恥。
這和兩家先輩的發跡史也密切相關,白家的家業是挺直腰桿、咬牙奮鬥出來的,鹿家則是受盡屈辱、臥薪嚐膽的結果。
因其迥然不同的家風,兩家的家族命運自然也截然不同。
另外,還有一處吸引人的就是《白鹿原》中的那些女人,這些女人大多身世可哀,悲劇收場,也因此為不少人所詬病。
其中,尤以女主人公田小娥的身世最為悲慘,她原是田秀才的女兒,許給財東郭舉人當了小妾,因和黑娃私.通,被趕回孃家。
黑娃帶她回家後,又被父親鹿三掃地出門,無奈之下,兩人只能暫居村口的破窯洞。
本以為能安安穩穩地過日子,黑娃又捲進風攪雪的運動中,運動失敗後,黑娃進山當了土匪,無依無靠的田小娥又接連和鹿子霖、白孝文糾纏不清。
最終被黑娃父親鹿三所殺,甚至死後也不得安寧,屍骨被白嘉軒燒煉成灰,鎮壓在六和塔下,譚嗣同的那句“願身成骨骨成灰”,在她身上有了反面效應。
除了田小娥,鹿兆鵬的媳婦冷秋月,也是封建制度下的悲劇人物,在嫁給鹿兆鵬後,連一天的正常夫妻.生活也沒體驗過,白白守了活寡。
由於沒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她日夜幻想,情.欲焚身,在鹿子霖一次酒後失德後,她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甚至主動勾引起公公鹿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