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要是不願意,那可就真的鬧掰了。”
“掰了就掰了唄,我已經是仁至義盡了,他自己要是想不通,可就不怪我了!”
易青也算是說到做到了,你要拍電影,我願意投資,但至少劇本得讓我滿意,否則的話,承諾了要是白扯。
不過就像鄭小龍擔心的那樣,陳愷歌並不是一個容易被說服的人,人一旦開始自負了,放眼望去,天地間都是弱智。
想到這裡,易青都有些後悔,當初的《集結號》就不應該讓陳愷歌拍,如果陳愷歌沒有《集結號》打底的話,就算是拍了《霸王別姬》,可畢竟還沒上映,沒有實打實的成績,那莫名的自負也就培養不出來了。
或許這樣一來,《荊軻刺秦王》還真的會走向另外一條路。
可惜了,李學健老師的表演,平白無故的放在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故事裡,硬生生的給糟蹋了。
“行了,不說他了,怎麼決定,他自己琢磨去,琢磨明白了,咱們再來討論也不遲。”
易青說著起身,這會兒時間也不早了,他還得回家歇著呢。
“鄭哥,明天咱倆去趟懷來,老張那邊也不知道怎麼樣了。”
“還能怎麼樣啊!?”
鄭小龍也站了起來,拿上外套。
“正開足馬力趕工呢,我回來之後就去了一趟,你說說你,人家本來對《菊豆》挺有感情的,可就是因為你,現在滿腦子想著的全都是‘天下大義’,都沒法專心搞創作了!”
呵!還有這事呢!
易青可一直記得,張一謀在最早知道《英雄》的劇本大綱之後,可是非常不情願呢。
“行了,明天公司見。”
易青說完,率先出去了,剛才的殺青宴上,他只喝了一小杯,這會兒歇了半晌,也早就緩過來了。
開車回家,一夜無話。
轉天,易青吃過早飯就去了公司,鄭小龍早就到了,倆人駕車又奔了懷來。
懷來這邊的影視基地雖然沒有無錫那邊的大,但是,因為主打晚清民國風格,來這邊拍戲的劇組也不少。
易青還遇到了個熟人,曾經執導過新畫面第一批作品的章子恩,只不過在《宰相劉羅鍋》拍攝後期,張國利直接篡位成功,讓章導成了個擺設。
為了這事兒,易青一直覺得對不住人。
章子恩來這邊也是為了拍戲,大概是受到了《宰相劉羅鍋》的影響,他這兩年的作品都偏向於戲說風,這次拍的也是一部戲說劇,只要講的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的故事,劉墉在朝堂上智鬥和珅,劉統勳的對手則變成了福康安。
全都是瞎編亂造,不過誰讓這幾年戲說風格的電視劇火呢,新畫面的《康熙微服私訪記》,內地還引進了寶島的作品《戲說乾隆》,不趁著這股風跟拍,還等什麼啊!
易青跟著章子恩導演聊了兩句,就和鄭小龍一道去找張一謀了。
他們到的時候,正好趕上劇組拍戲。
李寶田老師端著個大碗蹲在門檻上吃飯,光著膀子,腦袋上青虛虛的頭髮茬兒,瘦小枯乾,面板黝黑,往大門口一蹲,再配上那個特大號的碗,怎麼看都覺得不和諧,可怎麼看又覺得這裡面的戲深了。
“好!這條過了!”
張一謀說完,摘掉墨鏡,用力揉了揉眼睛,易青和鄭小龍也一塊兒過去了。
“老張!”
張一謀回頭,看到兩人,不禁笑了:“早上還唸叨你呢,什麼時候回來的?”
易青走到跟前,拉了把椅子坐下:“有兩天了,這邊怎麼樣?還順利嗎?”
“還行,進度挺快的!”
張一謀拍戲的速度是越來越快了,當初拍《紅高粱》,折騰了一年多,《活著》拍了一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只拍了幾個月。
不光是他快了,事實上,現在整個內地的影視圈子,都在壓縮製作週期,不是導演心浮氣躁,而是演員們,電影廠等不了。
以前,一部作品需要細細打磨,像《紅樓夢》從籌備,到完成拍攝,後期製作,足足用了七年的時間,放到現在,已經不可想象了。
“張導!”
這個時候,有人過來了,手上還拿著劇本,易青看過去,這人他也認識,編劇盧偉,之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他擔任主筆改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