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拍攝的《紅樓夢》就因為結尾改動太大,被人所詬病,《三國演義》剪輯出來了幾集,找了幾個專家來看,結果也被批評是在圖解。
由此,可以想象,《水滸傳》的改編工作,壓力該有多大。
在來找易青之前,張韶林已經找了好幾個編劇,開了好幾次會,但是討論來,討論去,始終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案。
這不,實在是沒辦法了,張韶林才想起來阮若林欽點的易青,他當然也是知道易青的,此前,他能被《三國演義》劇組選中擔任執行導演,就是因為易青的推薦。
而且,作為圈裡人,張韶林當然知道易青的本事,無論是寫劇本,還是選演員,那都是傳說級的大神啊!
“張導!我的意見,您這···實在是抬舉我了!”
易青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名氣,主要都是因為穿越者的優勢,真要是讓他和這些中國影視劇功勳級別的大人物比,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現在張韶林問到他這裡了,易青也不能閉口不言。
“張導!《水滸傳》要改的話,我的意見其實就是四個字一一官.逼民.反!”
官.逼民.反?
這誰不知道啊!
可是按照這個主題來改?
那要怎麼改!?
原著通篇不就是在說這四個字嘛!
見張韶林沒明白,易青連忙給他解釋了一番。
《水滸傳》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在四部書中,《水滸傳》最殺人如草的一本,李逵等人最愛濫殺無辜;也是最不拿女人當人的一本,書中女性不是淫.婦就是大蟲。
真要是按照原著寫的那樣拍,估計劇本稽核都透過不了。
就原著裡面的孫二孃,王英,李逵那樣殺人如麻的行為,怎麼能作為正面人物出現?
前世,原版的電視劇就把這些殘忍、過時、偏執的東西全給修正了。
還有就是,晁蓋和宋江的路線之爭,梁山內部各山頭的派別之爭,劇中都作了簡約而到位的表現,流露出一種現實主義的氣質。
從敘事來說,取捨較為得當,平行蒙太奇大量運用,節奏明快。
這取捨也是關鍵,前世劇組剛剛披露了要依據百回本來拍攝,古典文學教授張國光就造訪某報社,借該報發出呼籲,懇請《水滸傳》的拍攝者不要依據一百回本,而要根據七十回本來拍攝,並稱這也是其他學者的意見。
好在,主創人員定力不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沒有被這些專家學者干擾。
最後,改編中改變了過去缺乏創造性的照本宣科和不尊重原著的狗尾續貂,在忠於原著思想實質、主要人物性格命運和結局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使宋江等主要人物更為清晰豐滿。
在結構上,也彌補了原著中頭重腳輕的缺陷,追求虎頭、熊腰、鳳尾,使全劇的觀賞效果程上升趨勢。
表現了水滸好漢們從個體到群體,從起始的英雄氣,到最終的悲劇結局的全過程。
以忠和義的矛盾來組織人物,構置情節,英雄們的性格由單純走向複雜,情節由單線條織成網路,痛快張揚的氣象,逐漸為蒼涼悲壯取代。
如此一來,《水滸傳》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三國演義》的保守傾向,在創造性和電視化兩方面都有了明顯改進。
《水滸傳》因為人物眾多,在人物塑造上,很容易變得臉譜化,但是,這一版在塑造單個人物上,卻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這個誤區。
說到劇中的人物,李學健老師飾演的宋江堪稱一絕,後來電視劇播出的時候,有人說他那張臉一看就是一張招安臉,這評語準極。
梁山好漢到最後因為宋江的堅持,即所謂要尋一個青史留名的事做,不能一輩子當草莽英豪,也就是要招安。
這是宋江的悲劇,也是梁山好漢們的悲劇。
英雄本就因為是被逼到了末路才無奈的上了梁山,以反抗體制起家,最後又要回歸體制,對體制報過分的幻想。
在宋江的幻想中,朝廷跟官府是不同的,皇上是英明的,只是底下一干人等弄權,才使得天下這樣大亂起來。
殊不知,之所以有這些小人當道,正是因為朝廷的昏庸無能,徽宗自然是藝術家,但生錯了時代,做錯了事業。
本來反對招安的人是佔多數的,按照民主原則,宋江的招安怕是難有實現的可能。
但瞧來瞧去,終於曉悟,好漢獨個是好漢,但入了梁山一夥,有了公明哥哥,一切便要聽大哥的安排調遣,你說歸說,不願意歸不願意,但是還真不能把大哥怎麼樣,畢竟大哥是大家口頭選舉出來的,是大家的意見,民眾意願被集中給一個人代表了,那麼這個時候,大哥的話就是所有人的話,大哥的意思就是所有人的意思,不能違抗,只能遵從。
權利一旦被弄權者操控,便會有種種的不如意,單個的人從此又要受各種鳥氣,做各種鳥事,見各種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