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總!上次的《康熙微服私訪記》我們就沒拿到第一輪播放權,這次無論如何,您得關照一下!”
易青直接都給整傻眼了,這都什麼情況啊!?
一邊應付著,一邊往裡擠,好容易讓人先把各位代表送去了會議室,易青找到了丁鑫和鄭小龍。
“嫂子,鄭哥,這······”
“你這個甩手掌櫃是什麼都不管,這些天,我們接電話接的,連年都沒過好,這不,剛大年初七,人就過來了。”
“還得說咱們的戲好,各地方臺現在黃金時段被央視壓得都快抬不起頭來了。”
這麼牛掰啊!?
易青再一次感受到了《大宅門》的魅力,雖然早就知道這個戲肯定會火,但是火成這樣······
歸根結底,兩個字就足以解釋了一一好看!
《大宅門》為什麼好看?
誰也不能否認這部劇是毫無疑問的經典之作。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再過多少年,依然無出其右者,絕對是一部經得住歲月考驗的不朽之作。
首先就是劇本好,沒有好的本子,演員的演技再好,導演的手法在怎麼高明,投資金額再怎麼大,也都是沒有意義的。
隨著《大宅門》的播出,現在也漸漸的有人知道了,這個故事取材於真實的歷史。
百草廳白家老號其實就是著名的中醫老字號同仁堂,白景琦的原型就是同仁堂當年的掌舵人與發揚光大者樂鏡宇,而樂鏡宇並不是同仁堂的創始人,看過《大宅門》的觀眾都知道,白家有一個祖先堂,堂上供奉著一個手搖鈴鐺的“鈴醫”,那個人才是同仁堂的真正創始人,名叫樂顯揚,是樂家行醫的第四代傳人,而再深入探究,樂家的行醫之路,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可謂根深蒂固,世代行醫。
如此深厚的歷史積澱,又遭遇清末民初的亂世刀兵與大起大落,大宅門裡的故事可謂豐富而離奇。
可以這樣說,《大宅門》劇本里的故事和人物,將近七八成都取材於現實:李香秀的原型叫郭榕,15歲就被父母賣給樂家老太太身邊做抱貓丫頭,後被70歲的樂鏡宇不顧家人阻攔繼為正室,而導演郭保昌,正是郭榕的養子,是劇中李天意的原型;白玉婷嫁給戲子萬筱菊照片的看似荒唐的情節,也取材於樂家的真實事件,白玉婷的原型是導演郭保昌的十二姑,而現實中十二姑迷戀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國的京劇藝術大師梅先生,十二姑痴情不改,嫁給梅先生照片的事情,在當時的京城家喻戶曉,人盡皆知。
如此種種的情節,不勝列舉,也正是這些來源於真實故事的劇情,才成就了《大宅門》的經典。
所以說,這部劇受歡迎不是沒有原因的。
劇本好,人物塑造也格外鮮明,很能吸引到觀眾的眼球。
一個有心計有能力的女人,在走向頹勢的家族中力挽狂瀾,並掌控封建大家庭,討好了女性觀眾。
一個叛逆的公子哥兒,在被趕出家門後自主創業,左手金錢,右手女人,走上人生贏家道路,滿足了男性觀眾胃口。
更別提他的後.宮有賢妻良母型、嫵媚風流型、老實乖巧型、活潑鬼機靈型,估計是個男人都羨慕不已。
再加上其他豐富的人物,大爺的固執己見,二爺的唯唯諾諾,三爺的賣弄聰明等等,都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另外,劇本寫的好,節奏掌握的更好,不像有的電視劇為了拖篇幅,10集過後就羅裡吧嗦,拖拖拉拉,《大宅門》的故事情節,節奏快,絲毫不拖沓。
通常上一個鏡頭說要做什麼事,下一場戲裡已經做好了,人物在飯桌前一邊聊天,一邊道出結果。
上一場戲和下一場戲之間的時間距離是幾個月,甚至幾年,將不必要的敘事都剔除掉,做到了簡潔精緻。
在情節設計上,也是有起有落,同時把握到了觀眾心理,有一定合理的反套路設定,兼具憋屈感和爽感的情節交織,事件有頭有尾,壞人最終得到了懲罰,或者有變好的方向,這些都很符合觀眾的心理預期。
當然了,有人喜歡也有人唱反調,最近報紙上就有些個閒的屁疼的所謂學者公開抨擊,說這是一部宣傳封建禮教的電視劇。
這麼說的人純屬腦袋瓜子讓狗屁給崩了,沒有孃胎帶出來的腦血栓都說不出這樣的話。
說《大宅門》宣揚封建禮教?
真不知道他們到底看沒看,如果沒看就搞這種不教而誅,那隻能是別有用心了。
因為說《大宅門》宣揚封建禮教根本就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