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一個月薪6000的普通青年,得勤勤懇懇工作2200年。
也就是從漢朝就開始工作至今,才能攢夠156億,而人家鄭小姐只需要在片場擠眉弄眼77天就可以躺獲。
同樣是打工人,有的人日入200多萬,有的人一天連200元都沒有。不得不感嘆鄭小姐這名字取得好鄭某爽鄭某爽,掙錢真特麼爽!
所以才會有很多人認為,中國影視就是個畸形。
在成熟的影視產業體系中,影視劇製作早就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流程與分工。
從演員到劇本到導演再到後期的製作、推廣,演員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已。
而影視作品需要流量,需要粉絲支援。
明星在粉絲的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粉絲既是物質產品的消費者,也是明星產品的消費者。
粉絲的雙重消費特性,促使明星代言活動的作用在眾多的廣告形式中凸現出來,明星們成為了人際溝通中的主導者,而企業和廣告商們則利用粉絲“愛屋及烏”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粉絲的消費態度與傾向。
尤其是在一些收費專案上——購買超前觀看、周邊商品等方面,極度需要粉絲支撐,所以劇組需要流量明星或容易上熱搜的話題明星來加入,久而久之,給一部分頭部明星大量砸錢也就成為“行規”。
在製作成本一定的背景下,演員獲得的片酬過高,就勢必擠壓其他環節的製作成本,易青前世就聽說過,製片方預算的,甚至更多都集中砸在幾位知名演員身上,而只有小部分預算是給予幕後團隊的,包括非常重要的編劇和後期製作等,於是“爛劇本”、“五毛特效”等頻頻出現。
最終將影響整個作品的質量和藝術效果。
這也是為何在歐美影視產業發達地區,演員片酬一般不超過整體制作成本的30的原因。
後來有很多影視劇中,單單演員的片酬就佔去多半,剩下的製作費僅夠草草地結束拍攝,那更別後期了,所以最後呈現給觀眾也只能是一個應付版本,流量明星盛產爛片也就能解釋了,因為是真的“沒錢”好好拍了。
反之,一些良心劇,如《人民的名義》,沒有小鮮肉、沒有流量擔當,取而代之的是張峰毅、吳鋼、張之堅、劉慧芳這樣近40位的資深戲骨。
這部劇總投資在12億左右,但所有的演員總片酬卻只有4800萬元,都不夠一個所為當紅“小鮮肉”的片酬。
特別是一些熱錢湧入影視行業,客觀上也對演員天價片酬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畢竟,相對於熱錢湧入的速度,影視人才的培養要緩慢得多,這就導致了演員成了更稀缺的資源,身價一路水漲船高也是必然,而一些靠著眾多“粉絲”和漂亮臉蛋走紅的“小鮮肉”“網紅”瘋狂掘金,整體上也抬高了演員片酬的非理性程度。
易青前世認識一個製片人,他曾和易青說過沒回要籌備一個戲,人還沒等出門,就開始為了錢發愁。
何解?
請完演員,都特麼沒錢拍戲了。
當時演員們的片酬真的是跟瘋了一樣,除了那位涼涼的鄭某爽,“摳圖女王”楊天寶8000萬的天價片酬公開以後,更是引來眾多網友的怒懟,鄭某爽雖然道德~~~,可人家好歹科班出身,不能說人家沒演技,楊天寶有什麼?
擠眉弄眼,撅嘴修臉。
還不自知。
在接受採訪時就公開表示我的價值完全值8000萬的片酬!
值你乃乃個纂!
這樣一種畸形化的“天價片酬”現象,說到底還是中國影視產業不成熟的產物。
相比較來說,鞏麗的5000和葛尤的2500實在親民。
這可是國際標準。
四個人一直喝到了半夜12點,張一謀和鞏麗結伴走了。
酒後~~~
易青看著旁面紅著個臉的葛尤~~
你想幹啥?
“沒多吧?”
葛尤笑得像個憨憨“沒~~沒事兒,好著呢。”
好個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