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主要演員也一夜之間從默默無聞成為了無數香江年輕人追捧的超級明星,就連在裡面出演配角的吳鎮宇,都一炮而紅,他嘶啞的聲音邪惡又不失性感,國語版的配音只得其表不得其神,易青前世看過港版的,那表演簡直神了。
隨著電影熱映,爭議也隨之而來,很多媒體開始抨擊這部電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連金大俠的都做出評論,認為這部電影會教壞小孩子。
畢竟在早年娛樂相對相對比較貧乏的歲月,正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還沒有建立起各自的社會閱歷和獨立思考能力,這樣的電影的確會對他們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雖然上映才三天,可據說已經有年輕人開始模仿裡面的角色的言行,為什麼青少年會模仿,主要是因為電影講述內容,剛好符合年少輕狂的他們,裡面血氣方剛用後世的流行語來表達就是“一言不合就是幹”。
還有更嚴重的是為現在社會上一些遊手好閒的青年,因為所謂的仗義,兄弟情,到處惹是生非更樹立了某種榜樣,帶動一種混社會風潮,因此背上罵名,倒也不冤枉。
易青前世自然也看過這個系列的電影,事實上幾乎可以說是每個80後的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繞不過的詞。
當時可能會有人不知道鄭一健是誰,但是銅鑼灣扛把子陳浩南的名字,幾乎每個男孩子都耳熟能詳,這部在地下錄影廳流傳開來的港片不知不覺的就紅遍了大江南北。
從1995年的到2000年的,無論是5歲還是15歲,在剛剛開始睜眼認識世界的時候,在叛逆尋求自由的時候,看到這一幫義字當頭,快意恩仇的少年,有什麼辦法能阻止腎上腺激素的噴發呢?
雖然基本上沒有家長會同意這句話,但是“沒看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這種說法在當時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其實易青並不完全贊同有些人認為的是“反英雄”的典型,因為它所傳達的依然是正統的價值觀念,有爭議的只是他們的生活態度和劇中的身份。
很多人都把誤導青少年說成是最大的罪名,其實,完全不必要這麼緊張。
說起來,也只是一部黑.幫題材的娛樂片而已。
從這種角度來看,的情節主線和也有一點相似,都是少年在黑.幫的成長,從一個純良的少年成為一個叱吒風雲的領袖,從一個只懂得打打殺殺的愣頭青變成投身於政治權術的生意人。
不同的是,邁克爾.科里昂從一開始就有家人捧他上位,而陳浩南和山雞卻是從最底層一步一步爬上位的,這個意義上來看,甚至是更有典型性。
當然,就影片本身的質量、深度和完整性來講,遠不能和影史最偉大的電影相提並論。但是僅從香江影史來看,一定是重要一環。
前世很多人認為,是改變了香江黑.幫電影的生產方式,開啟了香江電影的新時代,然後再由杜其峰將其推上巔峰,並捲起黑.幫電影的新熱潮。
但是在易青看來,香江黑.幫片的改變從就已開始,甚至可以說已經完成。
在之前,提起香江黑.幫片,人們的腦海中只能浮現出一個名字——周閏發,甚至可以更準確的說成是小馬哥,墨鏡、雙槍、撲稜稜鴿子飛起來,說是黑.幫片,不如說是動作片、槍戰片、賭片。
後來,觀眾對熱血槍戰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吳雨森和周閏發相繼離開,也使香江電影不得不做出改變,它需要新的型別,新的選擇,新的興奮點。
於是劉威強導演抓住了這個機會,他用和兩部黑.幫史詩,把整個香江電影帶出了低谷。
並沒什麼新鮮的故事,還是那些被前輩們講過無數次的恩怨情仇。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沒有突破,立體的人物並不多,並且大多缺乏發展,細究起來這甚至是缺陷所在。它之所以能夠在觀眾中成就史詩級別的口碑,除了成功的病毒營銷之外,主要在於兩點改變。
第一是人物設定更貼近觀眾,以往的黑.幫片,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老大和他周圍的高層身上,創作者們一直把這種疏離感作為美的來源,就像一幅異域畫,刺激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和探知慾。卻反其道而行,山雞和浩南說不定就住在你家對面,他們的遭遇可能會是你家孩子的未來,顫抖吧,父母們!負面的社會效應激起了少年的叛逆與好奇,是的,他們才是主要的票房貢獻者。
第二是寫實風格的打鬥場景,八十年代的香江影壇是吳雨森和他的“黑色暴力美學”的天下,熟悉的鏡頭再重放一遍,墨鏡、雙槍、撲稜稜鴿子飛起來總是這一套。槍哪有這麼好搞啊,還在大街上槍戰,一把槍裡幾百發子彈,開槍只打地面,主角永遠打不到。醒醒吧!改變了這種浪漫主義形式,一幫街頭小混混群毆,拳拳到肉,刀刀見血,這才是男人的戰爭。
所以,對很多觀眾來講,不管怎麼樣,對它的評價正面也好,負面也罷,都不能改變這是一部史詩級的作品,因為它是很多人一去不返而又無法替代的熱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