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周永偉就把王繼明和張萍秋叫到會堂裡開會。
詳細的給王繼明講解了目前農村種植方面存在的普遍問題。
尤其對水稻的種植的技術強烈要求王繼明用科學的方式推動。
畢竟這地方種植水稻的方法太古老,雖說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古老的方式種植,但周永偉堅信,科學種植才是促進生產的動力。
周永偉畢竟不懂農業知識,所謂術業有專攻。
開完會後周永偉就繼續跟進學校的事,安排張秋萍帶著王繼明考察農田。
就這樣張秋萍和王繼明就成了朝夕相處的夥伴,也漸漸的相互瞭解了對方。
王繼明來到這個地方,第一時間給他的感覺就是絕望。
並不是他不能接受這樣的環境,而是替這裡的人民感到絕望。
沒有公路沒有電,更沒有平原地帶,這樣的高山地區很難發展農業。
人口密集,人多地少不說,沒有平地就大大的阻礙了推動科學種植的技術。
沒有平地,根本沒辦法機器提供農作,連拖拉機都沒辦法引進。
之前他去過很多地方的生產隊,但那些都是平原地帶,拖拉機犁田,水稻也可以科學種植。
但這地方沒那個條件,高山低谷,半山腰,著實不知道從何開始。
經過幾天的考察王繼明也淡定了下來,接受了眼前的事實,也就只能慢慢解決種植問題。
這天王繼明和張萍秋兩人來到田地裡,有個大叔在翻地。
王繼明和張萍秋走了過去,跟大叔打了個招呼。
“大叔在翻地呢,這塊地今年打算種什麼呀!”
張秋萍笑著問道,大叔也杵著鋤頭把看了一眼他倆。
“還能種啥呀!之前沒分地的時候種的是高粱,我打算今年種包穀。”
王繼明蹲下來仔細研究了一番土質,黑土質,也有很多小的碎石。
這幾天王繼明測量了海拔,也著重的瞭解了當地的氣候,這對於農業學來說是基本知識。
王繼明對著大叔說道。
“大叔,你這塊地很適合種花生,我建議你種花生,當然包穀也可以,都能種,但你要是想吃花生的話,我建議你種花生,這塊地非常非常適合花生。”
種植花生雖然對土質要求不高,但也不是隨便都能種,尤其鹽鹼地種不得,粘土地也不能種,沙壤土是種植花生最佳的地質。
大叔明顯有點不樂意,自己種了大半輩子的地還要被一個小夥子來指導,這不是丟臉丟到外婆家了嗎?
“小夥子你是哪來的,這地能不能種花生我能不知道嗎?還要你說啊!”
王繼明被懟的一臉懵逼,自己好心建議,怎麼還得罪了人,讓得他百思不解。
張秋萍只好站出來解圍,笑道。
“大叔,瞧你這話說的,他是從縣上來的農業專家,是來教我們科學種植的,你可不能這樣對待人家。”
大叔還是一臉不情願,怒道。
“我就沒聽說過一個愣頭小子給一個種了大半輩子地的人教怎麼種地,我們是沒有文化,但種地不需要別人來指點,你兩就到一邊玩去吧,別煩我了,我想種什麼就種什麼。”
頑固的思想就是這般不講理,這話張秋萍哪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