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則是多次測試,甚至每一個CIP的核算都要反覆測試,確認沒有任何問題後,才能出廠。
所謂的晶圓就是將熔爐裡的那根矽晶棒拿出來,再經過切段,滾磨,切片,倒角,拋光,鐳射刻,包裝後,就是晶圓。
它是製造晶片的原材料,想要製造晶片,還要在晶圓慢慢地挖出無損材料,再經過更復雜的加工,才能成為晶片。
所以後來西方國家對中國放寬了晶圓的代工,晶片代工一直沒有放寬,連高階光刻機都禁止向中國出口,又上哪兒生產出晶片?於是中國一年乖乖地掏出兩千多億美元購買各種晶片,超過石油等任何一件大宗商品,也超過了所有的軍費支出,還有那傳說中的龍芯……
李默也未必非得在國內生產CPU。
他已經將視線盯向了高通,這時高通不是後來的高通,拿下它……李默收購或入股時,從來都不吝嗇的,只要出得起價錢,將高通拿下不是太困難。
再花一些錢,買下相關的專利技術,比如英特爾若沒有意外,明年就會推出486處理器,286肯定淘汰了,386只要出到一定的價錢,也可以拿下來。
這是手機的CPU,難道現在手機能上486處理器?別嚥著吧。
它的要求不是結構複雜,而是結構微型化,當然,也不容易,但用錢燒就是了。若是收購高通成功後,它就是高通的重點研發物件。
以及手機其他的一些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同樣也可以註冊專利。
不要小看了這些專利,即便後來諾基亞在手機產業上潰敗,一年也收了不少相關的專利費用,不給,能成嗎?
有了自己核心技術,尋找代工廠加工,則變得很容易了。
一旦進軍PC機,可以繼續使用英特爾的處理器,但有了手機的反哺,高通也會有更多的研發資金,想追趕起來同樣會很快。
但是李默總覺得心裡不安。
即便拿下高通,高通也只是一個Fabless。集晶片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多個產業鏈環節於一身的企業,有些甚至有自己的下游整機環節,如英特爾、三星、IBM,這類晶片供應商叫IDM。
還有一類,己設計開發和推廣銷售晶片,與生產相關的業務外包給專業生產製造廠商,如博通、聯發科、展訊包括高通等等,但沒有自己的晶片加工廠的晶片供應商叫Fabless。
更要命的是,這類科技產品也與軍事有著緊密的關係。
很容易地會被人勒住脖子。
不要問為什麼?不要小看了美國的保護主義,更不能小看了摩托羅拉在美國的影響力。
移民,移民還是中國人!甚至因為一代移民,弄不好正好讓美國以間諜罪將李默抓起來,關上兩年,那才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李默就在家想,想到了狡兔三窟,又想到了一個安全的“備份港”,這個備份港極其重要的,因為與很多技術,包括光學鏡有關。
還是覺得不保險。
於是想來想去,覺得還是在國內生產。
有幾個優勢,一是現在技術含量還不是太高,現在追趕比以後追趕要容易得多,這一條十分重要。
二是美國也知道晶片的重要性,但沒有人能真正看出它未來的大市場,防範沒有那麼嚴,有一例子,87年,中國想要改進200多架殲8II型戰機,於是與美帝的格魯曼公司簽訂了合同,按照合同約定,這200架飛機都將安裝美製雷達和火控系統,當時的中美關係交好,可就在2年之後,中國已經向美國交付了2架殲8II型試驗戰機,美國政府卻單方面終止了合同,2架戰鬥機也被扣押了4年之久,才還給中國。
為什麼明年反悔,都懂的。
那件事發生了,讓許多美國人認為中國排斥民煮,中國五十年代六十代確實對外輸出了“主義”。
於是反華派漸漸佔據了上風,即便是老布什,他只是總統,不是國王,只好妥協,但還沒有稱為嚴重交惡。
從克林頓時,蘇聯解體,美國滿世界的找假想敵人,葉大總統是親西方派的,防範就足矣了,中國便成了美國最好的敵人。但李默還能得到好幾年的緩衝時間。
三是老布什對中國不是太惡,況且小布什以後那兩個公司的股份也越來越值錢了,蘇聯也未解體,做為李默,在這種政治大環境下,還能快活幾年,那怕是明年那件事發生了……
特別是今年,情況更為良好。
李默可以先行請若干專家過來,放在高通,將大約的技術吃下去,甚至直接將其技術引進到中國,然後再瘋狂地燒錢,在96年更加臭名昭著的《瓦森納協定》未出來之前,兩相技術相差不大,到時候西方世界也只好望洋興嘆。
四是各個公司在陸續地燒錢,可有的公司開始陸續地掙錢,比如說今年絨德克將會獲得大量盈利,明年宜樂也會盈利,甚至宜寶同樣可以盈利。
這些錢賺來幹嗎的?難道花銷嗎,能花得完嗎?
雖然晶片製造涉及到各個方面的產業,但李默同樣有足夠的本錢,將各項產業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