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我們沒多大信心。”
“嗯,缺點是不少。比如篾匠和傳統文化抓住一個就好,因為片長不夠;還有無謂的空鏡頭過多,或許你們覺得有美感,但紀錄片最排斥的就是刻意……”
他見姑娘的腦袋越垂越低,便止住話頭,笑道:“去裡面試試吧,作為實驗作品還是不錯的。”
“謝謝!”對方連忙鞠躬。
褚青擺擺手,又跟齊曦道:“我還有事,你留個電話吧。”
“哦,好的!”
她受寵若驚的交換了號碼,直到人家離開,才恍恍惚惚的笑了笑。
…………
公司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內有很多類似的扶持專案,啟動時呼聲震天,結果全特麼撲街。
原因很簡單,無非資金、資源、政績。
首先,錢從哪裡來,要麼靠政府撥款,要麼靠企業贊助。政府有錢麼?絕對有!
自1996年起,每部片子都要扣掉5%的票房,貢獻給所謂的電影專向發展基金,貢獻好多年了,連個屁都沒看著。
而企業贊助要的是廣告效應,可除了首屆活動,之後基本沒有關注。人家也不是冤大頭,自然不肯再掏腰包。
其次,公司想賺錢,導演想賺錢,演員想賺錢,院線更想賺錢,這是真理迴圈,打不破。資源就這麼多,36條院線滿滿的,你《三峽好人》多放一場,我《黃金甲》就少放一場,所以大片一部一部的往上堆,誰管你什麼金獅獎,反正沒人看。
再有,市場繁榮了,票房增高了,部門才能撈到政績。當然他們不能顯得太庸俗,通常雙管齊下,一邊支援大製作霸佔市場,一邊搞些見光死的扶持活動,以顯示百花齊放的決心。
畢竟票房年年有,拿獎得靠蒙,前者見效快。
諸如此類,人盡皆知。但褚青不同,他真的在做事,而且做了三年。從第一年的無人問津,到第二年的略有起色,再到今年的廣泛重視,誰好誰壞,大家心中有數。
到了28號,登記註冊的導演,編劇,藝校生和業餘愛好者突破了一千人,並且有別於去年,藝術和商業劇本各佔一半。
青洪德博,東春文化,力尊添誠,淺藍深藍,吉安永佳,以及華宜的代表皆有收穫。華宜眼光相對高些,初步透過了《雙食記》的甄選。另外五家卻受《瘋狂的石頭》的刺激,一個勁兒往低成本喜劇片上牟。
一部爛到不能再爛的《十全九美》,居然惹得三家爭搶。
比較意外的是,香港也有新導演來尋求投資,以便升級成合拍片擴大票房市場。褚青對香港電影人沒啥大偏見,既然來了就歡迎唄。
轉眼已是最後一天,媒體報道不說,連官方也忍不住派人私訪。程穎就不止一次提到過,那個探頭探腦想鑽進黃金屋的哥們,特像電影局的某個傢伙。
這便罷了,最愁的是直接找上門,比如褚青跟前這位猥瑣的禿頂眼鏡男。
“敝姓趙,單字一個君,這是我的名片。”
對方剛開口,他就酸得牙疼,接過一瞧,嗬:粵省電影公司總經理。
這單位的性質怎麼說呢,如果中影是龍頭老大,那各省電影公司就是下線機構,貌似牛*逼,啥實權也沒有。
“我年長几歲,就叫你一聲小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