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六十四 配合蘇聯紅軍打敗關東軍
配合蘇聯紅軍打敗關東軍
中國人民大反攻,日軍主力集遠東,
中朝駐軍一百萬,對付蘇蒙來進攻。
二次大戰到末尾,蘇聯紅軍入東北,
發兵一百五十萬,解放滿洲和朝鮮,
遠東戰役閃擊戰,五千公裡寬正面,
華西列夫總司令,加快結束第二戰。
東北境內戰日本,八路人民都支援,
消滅日本關東軍,抗日聯軍有貢獻。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覆滅。8月9日-9月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階段,蘇軍外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1、第2方面軍和蒙古人民革命軍與太平洋艦隊、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協同,在遠東對日軍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一、日軍情況:
1、總戰略意圖: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國戰敗投降。日本軍隊太平洋戰場連吃敗仗,海、空力量損失殆盡,中國軍民開始戰略反攻。日本帝國主義採取全面收縮、爭取體面媾和的總戰略。日對蘇方針是避戰求和,如蘇軍進攻,即退守中朝邊境,保住朝鮮,拱衛本土。
2、兵力:
日軍主力都集中於遠東各中心地區,只有13集中在邊境地區。關東軍總司令為山田乙三大將)下轄第1、第3方面軍,獨立第4集團軍,空軍第2集團軍和松花江區艦隊。8月10日,第17方面軍朝鮮方面軍)和駐朝空軍第5集團軍在作戰指揮上隸屬關東軍。駐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日軍總兵力超過100萬人,裝備坦克1155輛、火炮5360門、飛機1800架、艦艇25艘。此外,在滿洲和朝鮮境內還有大量日本憲兵、警察、鐵路部隊和其他部隊,以及滿洲國軍隊和日本傀儡內蒙古德王的軍隊。蘇軍進入滿洲後,滿洲國軍隊大部逃散。在滿洲同蘇聯、蒙古的邊界有總長近1000公裡的17個築壘地域,這些築壘地域內約有8000個永備發射工事。
二、蘇軍情況:
蘇聯為履行在雅爾塔會議上作出的有條件對日開戰的承諾,在戰勝法西斯德國後,立即從歐洲抽調大批兵力和裝備到遠東地區,在伯力成立了由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為司令的遠東蘇軍總司令部,對軍隊實施全面領導。軍事委員會委員為希金上將、參謀長為伊萬諾夫上將,蒙軍總司令為喬巴山元帥。以擅長靈活機動和隨機應變著稱的馬利諾夫斯基時任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擔任整個戰役的主攻任務。
1、戰役目的:
是粉碎日本關東軍,解放中國東北和北部朝鮮,從而使日本喪失大陸的軍事經濟基地以及侵略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跳板,加速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2、戰役企圖規定:在遠東中心沿向心方向實施兩個主要突擊分別從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濱海地區)和數個輔助突擊。保障深遠包圍關東軍基本兵力,並將其分割迅即各個擊破。戰役正面寬5000多公裡,縱深200~800公裡。戰區地形複雜,有沙漠草原地、山地、森林沼澤地、原始森林地及大江河。
3、兵力:
蘇蒙軍下轄3個方面軍、11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兵集團軍、太平洋艦隊、黑龍江區艦隊、及部分蒙古騎兵,共有15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高射炮不計在內)26000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約5300輛,飛機5200架(包括太平洋艦隊、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的航空兵)。蘇聯海軍在遠東有93艘主要作戰艦艇巡洋艦2艘、驅擊領艦1艘、驅逐艦12艘、潛艇78艘)。
4、戰鬥實施:
蘇軍對日寇的最後打擊也是“閃擊戰”。1945年8月9日淩晨,就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在廣島上空升起的第3天,蘇軍百萬雄師在長達5000多公裡的戰線上,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日軍發起了強大的向心突擊。
8月9日,各方面軍突擊集團分別從蒙古人民共和國和外貝加爾向興安嶺—奉天方向、從阿穆爾河黑龍江)沿岸地區向松花江方向、從濱海地區向哈爾濱—吉林方向轉入進攻。各方面軍所屬轟炸航空兵對哈爾濱、長春和吉林的軍事目標,對日軍集結地域、通訊樞紐和交通線實施了密集突擊。太平洋艦隊(司令為尤馬舍夫海軍上將)以航空兵和魚雷艇對日本在朝鮮北部的海軍基地雄基、羅津、清津實施了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