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熊的確有重新做試驗的條件,而且在有原型機參照再舉全國之力做試驗,時間很可能會比漢斯要短得多。
問題是毛熊此時正處在戰爭中,而且還是有“滅國”之患的戰爭中。
然後毛熊就會考慮一個問題:是錢重要,還是獲得勝利保住國家重要?
答案不言自明,當然是獲得勝利重要。
因為如果戰爭失敗,所有的錢、人、土地,就都會成為漢斯的“財產”。
於是毛熊一咬牙,給王學新提了一個新條件:“如果能夠為我方提供一百枚X2,並且能保證後續穩定的交易,我方願意用一百名熟練的技工交換,這些技工加上生產線,可以讓貴軍短時間內實現‘拉5’的生產!”
王學新一聽,還有這好事?
戰爭時期是技術、裝置和人才三者缺一不可。
王學新有技術……這個對王學新而言根本就算不上什麼,系統裡要啥技術都有,保證比鷹醬、毛熊都先進,再加上還有自己這個“過來人”的歷史和軍事知識,這些技術都能用到刀刃上。
裝置可以從鷹醬和毛熊那引進,這就是用多少裝備換的問題。
人才就不一樣了……這就像飛行員一樣,不是短時間能培養起來的,他需要長時間的培養過程,小學、中學、大學,再加上工作時積累的經驗……往少了說也要十幾年。
八路軍不是說沒有這方面的人才,比如留學回來的和志民以及蘇教授。
但八路軍確切的說是整個華夏的人才,實在太少太少了。
另一方面,王學新又考慮到八路軍也急著需要“拉5”。
這是王學新與首長在會議中討論後做出的決定。
會上,首長及其它指戰員都相信了王學新的推測。
其實對王學新而言那不是推測,而是鬼子必然的發展方向。
參謀長說:“既然我們知道,鬼子將來可能會把戰略重心轉移到華夏,但我們又能怎麼應對呢?”
這話把與會的指戰員們都問住了。
八路軍似乎什麼也做不了,也就是之前該幹啥現在還幹啥,也就是知道與不知道鬼子的戰略方向沒區別,這顯然是不對的。
這主要是由八路軍此時的總體戰略是防禦決定的:一條完整的防線才剛剛組建,下一階段應該是埋頭髮展等待時機。
偏偏這時鬼子又有大動作。
八路軍又能怎麼辦呢?
進攻?
肯定不行,鬼子這會兒估計正調兵譴將在正面集結重點進攻呢,八路軍要是搶先進攻,那就是往鋼板上踢。
防禦?
太被動了!
重點是八路軍不知道鬼子要怎麼進攻,於是也就不知道防禦的方向。
考慮了一會兒,王學新就說道:“我認為,我們應該儘快完成‘拉5’生產線的組建,儘量趕在鬼子進攻前實現‘拉5’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