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拉著戴蘭的手抓得緊緊的。
“我?我不”戴蘭不知道要怎麼回到。
“我去就好了,要你媽媽去幹什麼,就她身上那股味道,噁心。”周同打了個嗝,又開始數落起戴蘭。
“醫生,你說過有魔法,魔法。”周明小聲向沐春求助。
沐春點點頭,專注,專注,魔法,魔法,沐春在心裡想著。
“週六上午十點到下午七點,或者週日上午十點到晚上七點,選一個可以嗎?”
沐春知道這種時候如果讓戴蘭自己來說時間,她可能半個也決定不了,當病人不容易作出選擇的時候,有限制的選項更能讓病人從中選出一個結果。
治療中的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引出回答,回答中包含的資訊也可以讓醫生進一步分析,在身心科治療的初期,也就是【診斷會談】這一階段,選擇合適的問題和提問方式,是收集資訊的常用方法。
常用到的提問分為【開放式提問】和【封閉式提問】。
【開放式提問】通常使用“為什麼”、“如何”、“能不能”、“什麼”、“願不願意”等詞進行發問,讓回答者就有關問題給予詳細的說明。優點是:有助於激發病人的談話熱情,幫助醫生獲得大量的資訊,澄清事物的本質。如果病人接受這種提問方式,進入長時間的回答,那麼其中的大量信心就能夠揭示病人許多自己都未必清楚的資訊;另一個優點是這樣的問題不存在威脅,也更容易回答。
雖然【開放式提問】的優點很多,可是缺點也很明顯,由於病人決定了每個問題的長度和核心,一個問題可能會佔用會談的大部分時間,也可能會只提供不重要的資訊,永遠在帶著醫生一起繞圈子。
所以在提問的過程中,需要醫生是不是的正確引導病人,巧妙地控制以防跑題。
一開始進行【診斷會談】或者在治療方案制定後,進行【談話治療】期間,【開放式提問】的方式也是治療過程中比較常用的方法。與【開放式提問】相對應的就是【封閉式提問】。
在封閉式提問中,提出的問題通常已給出了預設,病人不需要展開進行回答。封閉式提問常被用來收集資料並加以條理化,一般在醫生想要引導病人明確某一問題時使用,旨在澄清事實,獲取重點,並進一步縮小討論範圍。
而沐春這一次就選擇了一種高度封閉性的提問,它看起來就像是選擇題,意味著病人必須從所有的答案中選擇一個最合適的。例如:在門診室的時候,沐春不會問病人喝點什麼?而是會問病人喝咖啡還是水?
治療中選擇【封閉式提問】的優點在於,病人可以透過封閉式提問控制提問的長短,引導病人提供所需的資訊。還可以讓醫生在短時間內針對更多的領域提更多的問題,增加會談效率。
事實上,大多數調查問卷都採用封閉性問題,這樣有利於提取答案並轉換為資料、表格等形式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相對應的,【封閉式提問】的缺點也一樣清楚,首先,它可能造成病人根本不想回答的困境。
尤其是極端封閉式提問,例如:你是否支援同性練結婚?這種極端封閉式提問意味著這類問題的回答非此即彼,逼迫回答的人在兩個相對的選項中做出抉擇,這種提問在身心科的治療過程中,容易引發病人的阻抗,將會談帶入困境。
在這裡沐春選擇【封閉式提問】是希望戴蘭能夠給出明確答覆,不要帶著他和周明繞彎子。
“我?好的,我週六來小明好不好?”戴蘭微笑著捏了捏周明的臉。
周明乖巧的點頭,略微寬肥的病人服穿在周明身上顯得空空蕩蕩。
得到答案的周明已經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還是問題了,所以他開心地對著沐春拍了拍手。
沐春也高興地和他點了點頭。
“周明同學先出去換衣服好不好,醫生還有一些事要和周明的爸爸媽媽說,好嗎?”沐春對周明溫柔地說道。
“好的,醫生。”周明回答。
拿到媽媽承諾的周明像拿到糖一樣高興。
看到周明高興的樣子,戴蘭也稍稍恢復了平靜,抽了一張桌上的紙巾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淚珠,稍稍擦掉了一些妝容,隨後戴蘭一改先前對沐春不太當回事的態度,謹慎道:“醫生,周明是不是和你說過很多?”
沐春搖搖頭,“沒有,周明很少說話,他是個非常內向的孩子,而且這種內向可能是你和他的爸爸分開以後才逐漸形成的。”
“可能是吧,以前我們三個人挺好的,後來,一切都變了,我不想說那些事情,人有很多無奈,我不想說。”戴蘭反覆說這自己不想說,不想說。
“我理解,苦衷是個不容易下嚥也不容易說出口的詞,不好受是真的,真的不好受,而且日子總是很漫長,想要變好總是很不容易,你要是想要告訴我,我願意聽。”沐春說完又給戴蘭遞了一張紙巾。
“你不懂,我們曾經很美好,但是他爸爸喝酒,沒日沒夜,也是因為工作上不能晉升,於是越來越無精打采,後來我們投資的理財產品還被騙了錢,怎麼說呢,大家其實後來都知道,理財產品大部分都靠不住。
我們那時候有三十多萬積蓄,想著利息有11%呢,這是一筆多麼大的數字啊。我們還計劃著拿到利息之後可以去一次香港,帶周明去海洋公園,或者去一次廣州,去長隆玩。
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錢,全都沒了,一分都留不下來,我和周同就一直吵架,一直吵架,吵到後來,我們就厭倦了,我不想再照顧這個家,我也不想再照顧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