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我以前做到”某位實習生遲疑著道:“好像有點不一樣?”
“嗯是有點不同。”“腰不會彎這麼低。”“我記得也不會這麼深。”
其他的實習生,也陸續發現了不同之處。
“不會是忘了吧?”
“前面幾節都非常標準啊!”
“這些動作,每輪都一模一樣,明顯是故意的”
“這是為了舒展脊髓。”看了一會,主治醫生話了:“吳清晨在中古世界的年紀,正是第二次發育的時候,適當增加拉伸脊髓的幅度,對以後長個子有好處。”
“嗯”“有道理。”“應該是這樣。”“很有可能。”
作為準專業人士,稍微想一想,眾位實習生很同意主治醫生的法。
第四節結束,第五節開始了。
“這裡也不一樣。”“對,也改了。”“角度多轉了三分之一。”
“確實應該多轉一點”
聽了剛才主治醫生的解釋,另一位實習生也開啟了思路:“孩子的柔韌性遠超發育成熟的大人多轉一點才有鍛鍊效果,以後身體的柔韌性也更強。”
第五節結束,第六節開始了。
“這一節也有變化。”“對,看吳清晨的上半身”
一路看下來,除了前三節熱身性質的運動外,吳清晨接下來做的廣播體操,幾乎每節都有一定的調整。
這些調整的地方,改動都不算大,或蹲得更深,或角度更大,或節奏加快都是很容易記憶的內容,也明顯更適合吳清晨/洛斯的年齡和身體狀態。鍛鍊的效果,自然也就更強,日積月累下來,額外的增益相當可觀。
“太好了!”“廣播體操也可以特供啊?”“我就國家不可能讓吳清晨做簡單的鍛鍊。”
聽完主治醫生和實習生們,從專業角度出發作出的解,病人和家屬們很是歡喜。
很快,吳清晨做完了最後一節,修整運動。
在沙地裡來走了兩三分鐘,稍事休息後,吳清晨又開始做俯臥撐和仰臥起坐。
這是更普通,更常見的鍛鍊方法,再加上有了前面廣播體操的先例,病房裡病人和家屬,很快也有人看出了不同之處。
“吳清晨的手分的特別開。”“頭壓的很低啊。”“起身的方式也有點不同。”
很顯然,這些也是為了讓吳清晨鍛鍊更加有效,而特意作出的改動。
俯臥撐和仰臥起坐結束,又兩三分鐘簡單休息之後,吳清晨開始了下一個鍛鍊的專案。
這一次的專案,沒有人能認出來了。
“這是什麼?”
“好像有點像瑜伽?”
“不,不是瑜伽,瑜伽的動作輕緩多了。”
“動作比較奇怪啊”
“是挺奇怪,不過不算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