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見時機已到,陳其愚更是親手擒獲了王三善,而後斬殺之。
戰敗後,天啟皇帝厚愛秦家將,追贈副總兵秦民屏為都督同知,並頒旨為秦民屏立祠祭祀,秦民屏的兩個兒子秦佐明和秦佐明被封為參將,侄子秦翼明和秦拱明官至副總兵。
而文官們歷來以高姿態來蔑視武將的作用,卻是同為文官掌兵的王三善不遺餘力地褒揚,甚至這褒揚都有些不分青紅皂白,文官屢屢上書為罪魁禍首請封,天啟帝呢,竟給了王三善諡號:
這位便是文官青史筆下的永城三臺閣名將之一:諡號忠烈公,王忠烈,又稱王大將軍。
紅朝橫戈立馬殺敵數十萬的彭大將軍表示心塞呀,大將軍一生百戰,令聯合國軍都聞風喪膽,怎麼就和王大將軍什麼的混淆了呢?
秦良玉心中感慨的是,如果自己的弟弟身邊能有天浪這樣的袍澤,後路如何會被一股殘兵設下埋伏,秦民屏如何會冤死?
就像今日,天子與她一同剖析尚可喜精銳的埋伏地點,一起同她應對,又主動要求擔當攻打常德的重任,這給秦良玉帶來的感動,無疑是巨大的。
一件小小的事,在一個從來孤寂的敏感女人心中,或許便是一飯之恩,湧泉相報的認知。
自秦民屏往死貴州戰場後,女軍神再沒有向朝廷請過戰功,而天啟帝駕崩後,女軍神在經歷了廣渠門之戰和遵永大捷兩戰的偉大和輝煌之後,也很快便被打發到了四川這個西南角落。
她也被崇禎遺忘了。
可能有人會說,秦良玉在四川不是照樣打得張獻忠羅汝才一次次屁滾尿流?
可是再聯想到清理愛你敢於的官職,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大明上柱國,太子少保,四川總兵官,官居一品,卻是每場戰役都要被二品的兵部尚書甚至是不入流的四川巡撫瞎指揮,這不是笑談又是什麼?
這不是打發又是什麼?
所以秦良玉此後再沒有自保過戰功,哪怕是獨子戰死,她也沒有上書帝王請封。
哀莫大於心死,秦良玉對大明沒有心死,有的只是對帝王的失望。
可是自己卻仍然篤行著:國雖無道,至死不變那句話。
直至今日,她終於在天浪的身上看到了大明的希望,這讓老人家如何不心潮起伏?
常德城下,硝煙紮起。
連日來,清軍常德守將高進庫守在兩面高山三面環水的常德城裡是天天捱打,日日應敵。
途徑的桃源縣只是明軍在城外喊了幾嗓子,清軍便縮著脖子開城投降了,可常德這片人間福地依然在死守。
一夜美酒,喝進三個男人的口,酒喝的不算多,但是夜很長,喝一口,聊一會,那酒已不是酒,是寂寞。
常德成下,飛沙走石,廣西明軍舉著雲梯,頂著炮火,硬抗著城頭拋下的滾木礌石,一次又一次的義無反顧。
這樣的廣西軍,給天浪和鄧凱帶來的都是意外,只是身為廣西總兵的侯性頗為自得。
麾下有這樣一支敢打敢拼的廣西軍,從此後侯性大概是可以摘掉配音演員的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