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按照當下的話說,是一名愛國將領,也是明末屈指可數的即優秀且又負有格局的良將。
秦良玉只是瞭解到他性格有些倨傲,在大西軍中,他似乎只聽命於已經死了的張獻忠。
而且根據錦衣衛呈給秦良玉的情報來看,李定國,包括劉文秀,兩人似乎都和孫可望的關係鬧得很僵。
張獻忠臨終遺言是讓大西軍餘部歸順明朝,而張獻忠的遺孀和孫可望卻都沒把死人的話當回事。
而且孫可望還是從張獻忠遺孀手裡把兵權奪了過去。
而奪權後的孫可望並沒有履行張獻忠的遺言,這一點李定國和劉文秀是非常惱火的。
於是李定國在這時選擇脫離大西軍,同大順軍中的李過、高一功一樣加入明軍,應該同樣是想放下爭端,一致對敵吧的。
秦良玉以自己大明中軍都督府左都督的名義,命孫可望、劉文秀留守雲南東北部,以及貴州南部。
前面也說了,白桿兵幾乎都是秦家和馬家的宗族子弟,全都是自幼習武,從建成之日起,便一直是大明各部人馬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三千白桿兵,那是明軍精銳中的精銳。
而在秦良玉勤王的大隊人馬裡,不止有白桿兵和二十萬四川百姓,人們在其中竟然還看到了大西軍四將軍之一的李定國的身影。
李定國和劉文秀則其實早就有歸附大明之心,歸附大明,本就是張獻忠臨終時的遺願。
在李定國和劉文秀看來,拋棄紛爭一致對外,也是當下最明智的選擇。
柳州城西十里,在天浪的帶領下,大明一干在朝的文武重臣係數來此迎接大明的上柱國,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四川總兵官秦良玉字素貞的勤王大軍。
秦良玉大軍,一路飢飡渴飲,柳州城西十里,天浪一身戎裝。
君臣相見,秦良玉半頭鶴髮,半頭青絲,不帶一絲煙火氣,依舊是說不出的當年風采。
見到秦良玉,天浪心中頗為激動,不止是秦良玉一身的赫赫戰功,有了女軍神立於廟堂,自己身邊便真正有了一位可以掛帥的皇朝柱石了。
旌旗獵獵由天際而來,兩支軍容齊整的虎狼大軍,一眼望不到頭。
數萬杆槍矛反射著朝陽的寒芒,宛若一條九天中盤旋而下的銀龍,攜帶著傲骨,散發著凜冽的威嚴氣勢。
十來員威風八面的大將,騎著駿馬,列於一位看起來不過五十多歲的老婦身後。
而這老婦猶如天神一般,身高丈二,胯下一匹黑白相間的桃花馬,梨花槍掛在身側,腰橫兩柄寶劍,頭戴雙翎鳳翅盔。
斑斕的兩根鳳翅隨風搖曳,神光湛然的臉上滿是肅穆神色,說不盡的颯爽英姿,道不出的讓人踏實的感覺,莫名更有一種讓人不由得想去朝拜的異動。
然而秦良玉卻是率先離鞍下馬,便要對天浪叩拜,天浪搶前十數步,攙扶住她。
“上柱國為了大明江山社稷,不遠萬里,不顧年邁,該施禮的是朕,而不是您。”
天浪說畢,還真的就地躬身,向秦良玉深深一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