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典、張銓的張氏一族,便是在這裡守墳。
自漢代以來,華夏便有很多被朝廷派下的守墳人。
守護墳墓的主人生前一定是頗具聲望和功勳的朝廷功臣。
而守墳人世世代代在墓葬周邊繁衍生息,至新中國、新世紀,依然會有新聞報道某某地方有守墳人的存在,而且這些人依然在恪盡職守,執行著祖祖輩輩留下來的使命。
在北宋最為光彩絢爛的仁宗年間,大臣竇璘從陝西扶風遷居到了山西沁水,後來竇璘的女兒還成了宋哲宗的妃子,算是一門外戚了。
仁宗朝的名臣竇璘死後,哲宗便把曲堤村劃給竇家做祖墳,並且指定一戶姓張的貧苦人家為其世代守墓。
而這戶姓張的貧民便是張五典和張銓的祖上。
只是到了明朝,竇家早已衰落的不成樣子,反倒是原本的守墓人張家興盛起來。
張銓和父親張五典都做了官,張銓殉國後,父親張五典辭官回鄉,第一是為了守墓,剛剛說了。
而他回鄉其實還有一個目的,便是為了築城。
小北京,這座城池便是張五典建造的。
前文說了,張五典精於測繪,不僅文武全才,而且還是個理工男。
家人當時也不知張五典為何不計代價要把一個小小村落修成鐵桶一般。
而張五典則是對家人說:“遼陽一隅徵調,天下騷然矣”。
意思就是天下即將大亂,所以他要築城自保,保全活著的族人,也保護竇家的墳墓。
張五典修築一座城池,一修便是九年。
這份堅持和堅韌,不比愚公差了,經歷九年的辛苦,他將竇莊修成了一里方圓的城池。
而且小小的竇莊竟然還被他建造出來了內外兩城,開九道城門設九道關卡。
這真的很有意思的,張五典的用意也很深。
竟然小小的竇莊也能有九門,地方百姓們覺著挺有趣,從此便拿這座城堡與北京的九門相比,這才戲稱竇莊為小北京。
而這座城池後來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夫人城’,而且這個夫人城的名字更為響亮,且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再說回崇禎三年六月,王嘉胤率十六萬賊兵攻打竇莊數日不克,賊祖宗無奈退兵,可退兵後他還是覺著挺憋屈,於是隱忍了一年之後,在次年的六月再次來攻竇莊。
賊祖宗原是來報仇的,而且此番捲土重來他有著必勝的信心。
有信心是因為有情報,情報顯示這一年中,張五典已經病故了。
好大一個賊祖宗,正是趁著張五典已經過世,而且張五典的孫兒張道濬又去鎮戍雁門關去了,男人不在家,他才來竇莊欺負人張家的一門孤寡。
說起來挺丟人的,可仗打下來則更丟人。
此時張家的當家人,忠烈公張銓的遺孀霍氏也不是一般的羸婦。
這一茬兒賊祖宗王嘉胤確實是真沒想到。
更沒想到的是這一次他和王自用還遇到了此後一生的夢魘般的存在。
這便是張銓和霍氏的女兒,張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