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秦良玉還是依然訣別了那些老夥計,踏上了征程。
那些人中,不乏數十年前便隨她征戰四方的老卒。
可是如今他們都已經老了,再也不能和她一起披荊斬棘。
她只能寄希望於豪格不會因為其父皇太極對她一直無法揮去的恐懼和忌憚,從而遷怒於這些留下來的老人們。
自己一走,清軍很可能會進入石柱,一旦那樣,只希望清軍不要殺人。
只是秦良玉不可能去求豪格不要這麼做,因為她一生從來沒有對敵人請求的習慣。
當年她率領全族三千精銳遠赴遼東,並曾在渾河大戰重創十萬八旗主力,努爾哈赤不惜傾家蕩產派出全部兵力在瀋陽城下和她一戰,皇太極當時是在場的,八貝勒係數出戰,卻依然奈何不得秦良玉。
那一戰後,秦良玉的影子最終成為了皇太極的夢魘,致使在北京保衛戰時,皇太極見到秦良玉便跑。
一代聖主哪怕在寧錦之戰失利後,也沒有這麼灰頭土臉過。
如果說皇太極最恨誰,那此人一定是袁崇煥。
可如果問他最怕誰?
不是沒有,皇太極絕對有怕的人,且只有一個,卻不是袁崇煥。
這個人只能是秦良玉。
秦良玉不去求豪格,只希望豪格有些大將風範些,別因為父輩的種種敵我仇恨而遷怒一方孤老百姓。
數千裡的勤王之路,絕對是一次苦難的行軍。
數十萬人克復一切難處,從四川石柱趕來廣西,中間還隔著一個到處是山的貴州省。
這樣的路怎麼走,路上有太多的艱難不足與外人道。
一路穿州過府,令秦良玉思緒萬千。
對於她來說,大明有四個省份,是她的傷心之地。
不是秦良玉曾經在這四個省份兵敗過,而是女偉人有五位至親犧牲於這四個省份。
遼東瀋陽城南,兩位兄長秦邦屏和秦邦翰戰死於此。
河南,兒媳張鳳儀率五百軍卒擊敗王自用數萬大軍,而後一路追擊,最後中伏犧牲於侯家莊。
張鳳儀也是忠良之後,女中驍將,提起張氏一門,也是可以書寫一筆的。
張鳳儀的父親張銓在泰昌年間殉節於遼東。
屆時努爾哈赤剛剛起兵,靠內應李永芳佔領了撫順城,而後經歷了薩爾滸之戰。
緊接著便攻破了瀋陽和遼陽。
明代的遼陽是遼東首府,是太子河、渾河與遼河三河匯流之地,這裡是整個遼東的水路樞紐。
遼陽城破,守城的便是張鳳儀的父親,遼東巡按張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