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是從南京一路難逃,直至落髮為僧來隱蔽身份。
可此人絕對是大才呀,被迫為僧之後,也還成為了當世高僧。
人們從此稱他弘智大師,名氣比之此時尚年輕的王夫之也不遑多讓。
遙想當年的方以智,那可曾是復社的四公子之一,又是一位名醫。
所謂大學問家,似乎都會看病,大事醫國,小事醫人。
拜天父地母的會盟要以這三位大才為實際掌舵人,又加上顧亭林和傅山兩位宗師級大佬做幕後首腦,陣容絕對豪華。
這五人自此也被稱為天地會的五祖。
沒錯,天地會。
天地會的形成地點是在廣西,而這一組織的成員則主要集中在長江和兩淮。
成員中的主力則多為顧亭林在運河上的槽幫成員以及他和傅山在各地鏢局的鏢師。
當王夫之等人把天地會成立後的所有主要成員的盟貼交到天浪和令夕手裡的時候,天浪兩人還是有種很凝重的感覺的。
不過王夫之在自己妹妹和妹夫的眼裡看到的是對天地會成立的重視,並非防備。
只看這一組織未來將直接由天浪親自掌控,並完全和錦衣衛做相互間的配合,便可看出天浪想要天地會做大的端倪。
而天浪和令夕之所以心情凝重,是因為在這二位所認知的歷史中,天地會將是一個持續發展數百年的組織。
天浪翻開了盟貼,映入眼簾的是紅紙上鐵畫銀鉤的字跡。
這字跡不只是富有美感,它也將預示著一個龐大且極富生命力的組織的誕生。
紅花亭,西山寺,明主傳宗,今夜歃血拜盟,結為同胞弟兄,永無二心。
今將同盟姓名開列於左。本原異姓締結,同洪生不共父,義勝同胞共乳,似管、鮑之忠,劉、關、張為義,視同一家之親。
自今既歃血後,有善相勸,有過相規,緩急相濟,患難相扶,我等兄弟須當循規守法,不可借勢冒為,恃強欺弱,橫兇作歹,故違誓盟。
盟貼上的這些字跡和徒眾主要成員的名單被天浪一一記在心裡。
宗旨為反清復明的天地會,也便宣告正式成立了。
而大名鼎鼎的陳永華,後稱陳近南,原本就不是天地會的五祖,此時他也才剛剛十三歲而已。
而天地會的盟眾許多都出身於槽幫,槽幫又是顧炎武為了給清廷添堵而發展起來的,這是不會錯的。
此前天浪已經和弘智大師還有達宗見過面了,這一次算是第二面。
收起盟貼後,天浪、令夕和王夫之還有弘智大師等人又談了很久。
在令夕與王夫之兄妹二人正式相認後,天浪也不再對王夫之隱瞞自己的身份。
當然了,王夫之也早就知道他到底是誰,只是沒有說破罷了。
有了令夕和王夫之的這一層關係在,天浪竟也不用再刻意發展自己和三大儒之間的友情了。
什麼友情能比兄妹之情更為牢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