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英雄是什麼,英雄就如閻應元和江陰百姓,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啊。
老百姓雖然打不過清軍,可他們也最需要英雄,沒人願意剃髮易服,沒人願意看到南京投誠那樣,一場揚州十日便讓南京的閣老舊臣、一群板蕩忠良們骨頭都軟了,嚇得連抵抗都不敢,乖乖開啟了南都城門放清軍進城。
那場面直接叩問人心啊,在一場蒼天降下來的瓢潑大雨之下,豫親王多鐸帶著兩白旗大軍,軍裝就像是在給大明的滅亡服喪弔孝一般,都沒有沾血。
城門口外,以道德完人錢謙益之流為代表的滿朝文武冒著大雨直挺挺跪迎敵人的鐵蹄,兩白旗白衣勝雪,大明朝臣則是丟盡了漢家千百年來的骨氣,丟盡了中國人的老臉,應該說他們連直挺挺跪著迎接敵人獻城投降都不配,他們應該爬著,對多鐸的英武霸氣五體投地拜服。
滿洲八旗當然也是中國人,多爾袞還號稱中國第一人,誰也否認不了他不是中國的強人,可南京的這些大臣們饒是在內戰中,也不能就這麼投降吧?
什麼叫做‘不獨為禮讓之邑,實稱忠獻之邦’,那是要為國家獻上忠心,不是讓你們為敵人獻上城池。
在抗日戰爭中的一個最寒冷的冬季,吃著草根樹皮堅持同敵人作戰的***將軍走出深山中沒有被日軍發現的最後一處密營,山路上他遇到了四個正在打柴的老鄉。
***請求他們說,“你們能不能進村給我買點吃的,再給我買雙棉鞋,我可以多給你們錢的。”
其中有個叫做趙廷喜的,看到***將軍似乎已經幾天沒有吃飯了,臉上、手上、腳上還全都是嚴重的凍瘡,他便勸說:“我看你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不殺投降的人。”
趙廷喜哪裡知道所謂的滿洲國豈止是不殺***,如果***能夠投降,日本鬼子還發誓讓他出任滿洲國的軍政部長呢。
日後出賣了***將軍的趙廷喜在被國家清算的時候,口供中回憶訴說了當時***將軍的回答。
將軍當時聽了他說話,情緒雖然不高,但語氣堅毅而懇切,就如同一名良師益友,耐心地對他說:“老鄉啊,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將軍這句話,當被我輩銘記千古: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真英雄就是寧願吃草根樹皮也要成為戰鬥到最後的那個人,若亡國,毋寧死,不但***犧牲了,連他在靖宇縣最後一處密營,最後跳下的山崖下在河對面的山坳中背後躲藏了一天的那棵老樹都隨著英雄的腳步死了,這是真的,去過那裡的朋友們可以作證。
一寸山河一寸血,面對戰爭,哪怕千難萬難,中國人都不能投降,哪怕是一棵草木也不可以,因為一場崖山之戰後,全中國人,連名字都不配擁有。
村裡的女人出嫁前,必需要對蒙古保長自獻除夜,而每男人的名字從此都只能是一串數字。中間的數字是你爹的排行,最後是你自己在家的排行,比如朱重八,陳九四。
而蒙古人若是蓄意殺了一個漢人,確切的說是他們口中的南人,就只需要賠償一頭等價的畜生。
中國人都投降了,我們就會和畜生一樣任人宰割。
所以中國需要英雄,需要閻應元,需要王朝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