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有些人氣得頭冒青煙,鬍子翹,也依然組擋不住軍兵們的潰逃。有些人連戰馬都不要了,跳下馬去,鞋子留在馬鐙之上也不再去管了。
有些墮馬沒死的,腳卡在馬登上被馬兒拉著跑,地上拖出一長溜的血跡,真真是狼狽不堪不忍直視了。
這一戰讓十萬八旗天昏地暗的慘敗,誰敢說十萬騎兵圍攻一萬步兵,最後卻被殺戮近兩萬人是一場勝利呢?
秦良玉殺得是大地如血,殘陽如熾,讓整個瀋陽城外遍野橫屍,秋墳鬼語,讓整個遼東的天空下風鳴樹偃,落花飄絮。
金兵被殺得都麻木了,當秦良玉四人殺夠本兒了撥馬回還時,包括老罕王,再無人敢提追擊的話頭。
有詩為證:
由來巾幗甘心受,鴛鴦袖裡握兵符。
十丈軟紅做戰甲,一槍青蛇膽氣粗。
飲將鮮血代胭脂,憑揮雙劍掃胡虜。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清朝人魏源記載這場渾河血戰時說:“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力屈而覆這四個字,力屈不假,可要說是明軍全軍覆沒了,便有些言不由衷。
此戰之後,雙方都自稱是大勝,川軍和浙兵萬餘,殺敵近兩萬,自損一萬。
而明軍論功行賞,首推石柱軍的秦良玉和酉陽軍的白再香,此戰之後,大明雙鳳翱翔於天,九州一十三省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川地百姓敬重秦良玉如神,立生祠燒祈福香者不下十萬信眾。
賞賜報功只有大明雙鳳,這無可厚非,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周敦吉的永寧軍和戚金的戚家軍還有老將軍陳策人等已經全軍盡沒了,朝廷要褒獎他們,封管賞銀他們縱然泉下有知也收不到這些,朝廷能給他們的也只能是追諡。
而軍功是實打實的加官進爵,和金銀賞賜,這是要獎給活著的英雄的,不是陣亡的烈士。石柱和酉陽軍有近四千活下來的戰兵需要這份戰功。
而對於死者,呵呵,這場又稱黑山血戰的戰役之後,不說滿洲家家披麻戴孝,也差不太多,金軍士氣低落到最低。
為了穩定軍心士氣,禱唸在此役眾多的陣亡者,努爾哈赤還在當月十六日,專門在瀋陽城舉行了祭奠亡靈的大型儀式。
這一戰,金軍之中僅僅被史料記載下來的陣亡參將,便有十幾人,因作戰不利被陣前撤職的又有三人,餘者將校未記入史料,前文所說的那些陣亡金將的名字,全都在《滿文老檔》所記載的死亡名單上。
而明軍的記載則相對詳細的多,也忽略了不少。
全軍陣亡萬餘,明朝廷沒有記載,而是隻在戰場上提到了石柱軍和戚家軍,說渾河北岸戰場明軍投入的是四千石柱軍。
這都是欲蓋彌彰,不想記載永寧軍的全軍覆沒,和酉陽軍的慘痛損失,同樣也是為了高奏凱歌。
而此戰之中,石柱軍、酉陽軍都陣亡了一千七百人左右,兩軍共計生還了將近四千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