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蝴蝶的翅膀展開,乾坤為止翻轉。
大明犯過的錯誤實在太多,等等不一而足。
而最大的錯誤還是秦良玉開篇說的那句話,人心所向。
天子不愛民,只愛財,只顧平叛、平叛再平叛,不顧百姓易子相食餓殍遍野的悲慘。
百官相殺,黎民塗炭,如何人心所向?
秦良玉三緘其口,循循善誘,天浪卻聽得明白,謝得真誠,頻頻點頭頗以為然。
這是一位四十年沙場老卒用無數親人和戰友的生命還回來的一本教科書啊。
大明廟堂的失德,卻讓如秦良玉這般的漢家忠骨付出了最最沉痛的代價。
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所有兄弟和唯一的兒子。
封她為太子太師兼太子太保銜,封她忠貞侯封她太子太傅,最高榮寵的三師集於一身又有什麼用?
封她為上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四川招討使,掛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又有什麼用?
這一切的一切說白了都是虛的,真正的秦良玉,只是為了國家犧牲了一切,孤忠三十餘年的可憐寡婦。
三十餘年的守寡、數年的失獨,英雄莫問出處,更莫問歸途,英雄的代價,便是一生鰥寡孤獨。
女軍神顯然不想做什麼英雄,可秦家卻有著讓她砥礪一生、履行一世的組訓:執干戈以衛社稷。
如今今日唯一的嫡孫成婚,一代戰神,史稱蜀界女偉人的秦良玉,說話時,痛哭流涕。
霸王終歸要卸甲,雙喜之後十日,張居正舊居喜服換喪服,城西鐵女寺,為女軍神超度。
猶記壺頭山中,天浪與秦良玉在剿滅山中最後一股清軍後,來到當年馬援討伐五溪蠻地,最後身死之地。
那裡有一座馬王廟,秦良玉在和馬家族人祭拜過先祖馬援之後,還不無感慨得提寫了一首流傳千年的詩篇:
沅水千峰成堡壘,壺頭一病困英雄。凱歌未奏身先死,悔向五溪輕伐戎。
卻未想到這首詩不但映襯馬伏波,更是成了一代女軍神的讖語。
女軍神當日在荊州城外跨上戰馬要巡視軍隊,卻是一陣頭暈,從馬上栽落下來,不日便薨逝了。
霸王卸甲,英雄遲暮,大明國朝,君臣慟哭。
人生不過百年,雖然女軍神已故,雖然她的故去令大地悲泣、令日月失聲令蒼穹落淚,但生命的火種絕不會熄滅。
三軍皆縞素,百姓敲喪鼓,馬家和秦家兩代兒郎在靈前答禮。
同樣身穿縞素的朱天浪,油然還記得和女軍神那最後一頓喜宴,還記得生死離別時秦良玉飄忽卻並不渾濁的眼神。
女軍神在臨別前,所有親人都圍繞床前,還有天浪也一直陪著。
彌留之際,偉人眼神恍惚,依稀是在回憶什麼。
四十年戎馬、一生百戰,殺敵數十萬,恐怕能在人生中最後時刻回憶起的,還是那場自大明盛世垂暮以後,千年青史之中最最蕩氣迴腸的渾河血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