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二年七月甲戌(25)。
崇政殿,趙卨所率的熙河文武大臣,在禮官的引領下,亦步亦趨的分作文武兩班,魚貫而入。
“臣等恭問皇帝陛下聖躬萬福,恭祝太皇太后、皇太后千秋萬壽……”
數十名文武番漢大臣,齊齊俯身頓首,在宰執大臣們的側目下,對著殿上的趙煦與帷幕中的兩宮行拜首禮。
此朝覲君主之禮。
趙煦端坐於御座上,俯瞰著殿中的這些文武大臣。
這些已經漸漸形成了利益紐帶的臣子們。
他的嘴角微微翹起來:“朕躬安!”
帷幕後的兩宮也道:“老身(本宮)安!”
“卿等免禮!”
群臣再拜而起。
趙卨持芴上前,奏道:“奏知皇帝陛下,兩宮慈聖,臣等今蒙恩入朝,恰逢太皇太后聖節,臣等惶恐,乃合熙河六州之金,鑄祝聖之器,願乞獻於御前,恭乞太皇太后鑑賞!”
故事,皇帝、太后、太皇太后聖節,天下州郡皆需貢物以賀。
宰執及六部大臣,更需獻金銀酒器為賀!
這其實就是皇室在向臣子索賄。
聽著似乎有些荒唐。
但在中古,卻是傳統!
在熙寧變法前,新科進士,在傳臚的時候,還得向皇帝奉銀謝恩呢!
好多貧寒士子,為了湊謝恩銀,不得不找汴京城的質庫借貸——自然的,都是高利貸。
不少清正廉潔計程車子,一輩子都在還中進士的時候借的謝恩銀。
同時,當時無論是外製的中書舍人,還是內製的翰林學士,給官員寫除授文字,循例是要索要潤筆費的。
不給?
那就等著,拿到一封充滿了貶低文字的除授制詞吧!
這可是會跟著官員一生的檔案!
故此,當年的質庫,同樣做著給官員貸潤筆費的業務。
大和尚們,靠著這兩項業務,賺的盤滿缽滿。
光是利息,每年就不知道有多少!
熙寧變法後,雖然罷廢了謝恩銀與潤筆費。
但,皇帝、太后、太皇太后聖節獻禮之制,卻是沒有人敢動的。
即使是趙煦,在不久前下詔罷廢天下土貢。
但詔書中,卻也得留一個尾巴——出封樁庫錢,與地方守令,歲採本郡土物以獻。
這不僅僅是大一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