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標準的‘禮遇國士’的待遇。
依著儒家士大夫的價值觀和聖人教誨。
君以國士待我,必以國士報之!
可另外一方面,那位陛下,卻怎麼都聽不進司馬光的勸諫。
不獨如此。
那位陛下為了推行新法,還將大批反對的君子人物,全部貶出了京城。
以至於,京師之中,竟沒有反對者的立足之地!
這就讓司馬光,無法接受。
聖君在朝,本當廣開言路,聽天下之論,奈何獨信一人?
“老夫去勸勸他!”文彥博說著,越過了範祖禹,直接推開了廂房的門。
便聽到了,在廂房裡,一個極為壓抑,卻又悲愴的抽泣聲。
文彥博循聲看去,看到了在廂房裡間,老淚縱橫的司馬光。
他走過去,輕聲說道:“君實啊……老夫當年,也和君實一樣哭過……”
那是仁廟駕崩的時候。
“但,後來老夫轉念一想,大行皇帝不幸奄棄天下,可他還留下了江山社稷,交託在我輩士大夫手中!”
“老夫怎能消沉?當為天下振作!”
“君實,汝可比老夫、韓魏公還有富韓公的命道要好得多!”
“如今,天子雖然不幸晏駕,可少主在朝,新君已然嗣位,社稷有後矣!”
“君實若是大行皇帝之忠臣,此刻就該止住哭聲,立刻回去收拾行囊,赴闕面聖!”
“難道還有比,輔佐少主,梳理天下大事,撥亂反正,收拾天下人心,更好的報答大行皇帝恩遇的事情嗎?”
司馬光聽著,自然知道,文彥博說得對。
大行皇帝不幸,已奄棄天下。
少主在朝,人言聰俊仁聖,儼然頗有祖宗儀態。
年僅八歲,已可讀春秋,已能明禮法,知尊卑之教。
孝順太母,親近母后。
孺慕父皇帝,親筆抄佛經。
登基之時,為群臣擁戴,依然能條理清楚。
汴京人言:官家頗具仁廟遺風!
司馬光這些日子在這資聖禪院,不斷聽到那位少主的種種傳說。
他也因為這些訊息而不斷振奮。
尤其是,當司馬光得到了韓忠彥、王存等人的書信通報,確認了種種傳言,確鑿無疑。
他內心的振奮和喜悅是難以抑制的。
對士大夫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比得上致君堯舜上。
假若有。
那就是在自己的輔佐下,天子為堯舜!